三 羽人图像分类和来源试探
在对选取的较有代表性的出土羽人图像进行分析后,我们似乎也可以对羽人的图像大致进行一下分类,以期能更整体地把握羽人这一早期美术题材的特性。需要说明的是不少人已对羽人进行过分类,依据的分类原则和标准各有不同。比如有根据地理分布划分的、有根据形象特征划分的、有根据出土器物的不同而划分的。这里着重从图像的角度对羽人作一下简单分类,而且大体只分三类:一、偏似人型、二、偏似鸟兽型、三、半人半兽型。虽然包括羽人在内的远古自秦汉的中国神话及古史中的许多神、仙多可以理解为半人半兽形的神、人、兽的混杂和复合,这种划分还是有考虑原因的。这样既避免单纯的诸如以“人面鸟身”、“鸟首人身”等形体特征作为简单的分类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图像特征不同的羽人带给现今观者的感受印象的不同,而这种差别很可能就源自与其所具有的象征含义和背后独特的观念信仰的不同。根据这种划分,大致可以把上文所列的西安市郊出土的青铜跽坐羽人归为第一类——“偏似人型”,骑天马的羽人也可归一此类。天星观出土的羽人虽然在形体上具有半人半鸟的特点,但因其造型的特异和形象的奇诡似乎仍应将其归为“偏似鸟兽型”,它与楚国的民间关于羽人的观念应该有联系。而许多壁画和画像砖石上的羽人乃可纳入“半人半兽型”,这既符合古文献记载中关于仙人的人、兽(如鸟)混合的特征,也与此类羽人在图像中的身份、作用有关系——比如在西王母图像系统中,羽人仿佛有低于主神(西王母、东王公)而又高于一般鸟兽(蟾蜍、兔、鹿等)的特性,在一些墓室壁画中它往往又成为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的使者,成为沟通人与神的桥梁(如卜千秋墓室壁画)。
这种早期遗迹中常见的羽人形象究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群怎样的思想观念?为什么会大量出现这样的图像?——对这个问题的追究,多数学者都认为跟当时社会(此处尤指汉代,因为羽人在汉代出现较多)流行的神仙思想和民间关于仙界的想象有关。正如许多人已指出的那样,即使在文献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崇仙拜神的活动。在《史记》之《封禅书》、《秦始皇本纪》、《孝武本纪》中均有相关记载,比如关于蓬莱等海中三神山中仙人炼丹制药,长生不死的记载就曾赫然在册。秦始皇和汉武帝受此影响甚重,屡次派遣方士们渡海探寻三仙山,祭山川,祠鬼神。秦始皇巡行山东时就曾令方士徐市带领数千童男童女到海上去寻找仙人;曾命燕人卢生寻找灵芝等奇药和仙人;又命韩人韩经、侯公和石生等去找寻不死仙药。汉武帝听信方士们关于神仙的故事而建造了柏梁台、通天台、神明台等高大建筑以期召来仙人,又曾祭祀天
18
地、举行封禅大典。上自帝王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迷恋这些美好的神仙传说,再加上黄老思想、阴阳术数以及鬼神迷信等民间信仰的相互渗透和作用,可以想见当时社会的人、神、鬼交
19
杂的思想状况。
另一方面,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对应着这种神仙信仰,在汉代盛行起一种“羽化”思想—即通过修炼、求道凡人可以 “羽化”而升仙。王充就说“好道学仙, 中生毛羽, 终以飞升。”
20
“好道之人……故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备具,能升天也。” 这样,一方面羽人成为传说和想象中仙人的拟形物,另一方面又成为喻示凡人因得道而“飞升”时这一状态的象征物。不管是“仙人飞行”还是凡人“羽化飞升”都需要借助一种能实现这种功能的物件—翅膀,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羽翼会成为羽人图像上的最重要的特征。
当然,对于羽人这种图像的生成来源,包括羽翼的成形问题有人提出可能受到外来因素的 1819
见《史记》之《封禅书》《秦始皇本纪》《孝武本纪》等。
本文对此问题的探讨,部分观点引述或借鉴了其它文章的同类观点,已见列于文后参考书目和文献中,恕不一一详列。
20
见王充《论衡·道虚篇》。
影响;也有人提出跟特定地域的民间信仰如鸟图腾崇拜有关,并进而说羽人乃是南方少数民族
222324
的巫师形象;在江西新干县也有出现商代羽人的记载;还有人直接说羽人就是鸟图腾的变异,各种观点难以胜举。这一方面说明羽人图像分布的广泛,另一放面也说明关于羽人问题的复杂。综合起来看不外乎两类大的总体与个别、一般与特例的问题:一个是大的总体时代信仰、观念与小的个别区域、人群的观念状况的差别;一个是普遍性图像特征与特殊性图像形式的差别—比如楚地的羽人无论在观念(更多地带有巫鬼信仰)还是在造型上都显示出这种差异性。再加上观念与图像之间的不一定完全对等以及制作者个人带有的差异性(地域或者观念)都使得对羽人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成为必要。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美术、神话与祭祀》张光直 著 郭净、陈星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李凇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版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美)巫鸿 著 柳扬、岑河 译 三联书店2006版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李凇、贺西林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天人诞生图研究》(日)吉村 怜著,卞立强、赵琼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版 《中国铜镜图典》孔祥星、刘一曼编著 文物出版社, 1994年版 《楚美术论纲》皮道坚 《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
《羽人神话:鸟图腾崇拜的变异》 金永平《中国民间文化》1994年第1集(总第13集) 学林出版社 《羽人与羽人舞》周志清《江汉考古》2001年第1期
《汉代羽化图像的发展及其原因》杨孝鸿 载《南都学报》2004年第2期 《汉代羽人形象试探》梁英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湖北省荆州市天星观二号墓发掘简报》 载《文物》2001年,第9期 《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 载《文物》1977年6期
21
21
参见杨孝鸿《汉代羽化图像的发展及其原因》 载《南都学报》2004年第2期。
见周志清《羽人与羽衣舞》 载《江汉考古》2001年第1期。在此文中的羽人主要是指云南石寨山型铜鼓上的“头戴羽冠,身披羽饰”的形象,可算另一种特例。
22
23
见《羽化登仙——新干商代大墓玉羽人释义》 周广明 李荣华 《南方文物》2001年第3期。 金永平《羽人神话:鸟图腾崇拜的变异》,《中国民间文化》,1994年第1集(总第13集),学林出版社。
24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资格考试认证略论羽人图象及其意义-北京大学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