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利息与利率
【学习要求】 理解利息的含义与本质 了解各种利率类型的概念
掌握利息和收益率的计算以及现值与终值的运用 把握利率决定理论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掌握利率的宏观和微观调节作用 了解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一、利息的含义与本质
(一)利息含义
利息抽象上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具体来说是指在信用关系中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了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因此,利息是借贷资本的增值额或使用借贷资本的代价,对于货币所有者来说,利息是其让渡资金使用权而应该获得的报酬;对于货币借入者来说,利息则是其取得资金使用权而应当付出的代价。 (二)马克思利息本质观
首先,马克思认为利息的本质决定于利息的来源,而利息直接来源于利润。强调利息只是借入者所产出利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由于利润和剩余价值实质上同属一物,所以利息只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归产业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这种分割和转化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结果,又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利息表现为资本的所有权派生出的资本价值创造,其创造的过程可表现为G-G‘,即一定量的货币生出更多的货币。
其次,马克思认为利息可以看作是借贷资本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所以,利息的高低应该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
二、利率类型
(一)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按照反映的实际收益水平,利率可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即不考虑物价上涨对利息收入影响时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根据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的预期变动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实际利率更为准确的反映了真实借款成本。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费雪方程中。费雪方程表明名义利率i等于实际利率ir与预期通货膨胀率πe之和
i=ir+πe
我们也可以说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 ir=i-πe
(二)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
按作用的大小与地位的不同,利率可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对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动起主导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这里的其他利率就是一般利率。
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市场化,基准利率必须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只有市场机制才能形成无风险利率,也只有市场机制中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其变化才能引导其他利率变化。(2)基础主导性,基准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3)关联性,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供求状况能有效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价格上,因此它与其他利率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三)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发生调整变化,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内,由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不因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维持固定不变。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限内利率随着市场利率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根据借贷双方的协定,由一方在规定的时间依据某种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期为半年。 (四)官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按照决定方式,利率可分为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由一国货币管理当局或者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需要所确定的利率,各金融机构必须执行,通常称为官定利率或官方利率,也叫法定利率或管制利率,是国家为实现政策目标采取的一种经济手段。官定利率一般包括由中央银行统一规定的存、贷款利率,国债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等。
市场利率是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并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它反映的是不受非市场因素干预调整的结果。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自由竞争,信贷资金的供求会逐渐趋于平衡,经济学家将这种状态的市场利率也称为“均衡利率”。
三、利息和收益率的计算以及现值与终值的运用
(一)利息的基本计算方法
利息的计算方法分为单利和复利两种。 1.单利法
单利法(simple interest method)是指在每一个计算利息的时间单位里(如年、季、月、日等),均以最初投入的本金(principal,P),按规定的利率(i)计息,这是一种上一期所产生的利息并不加入下一期的本金之中的计算利息的方法。单利法的特点是对利息不再付息,没有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因此,单利法的利息计算相对比较简单,其计算公式为: In=P×i×n
式中,In为n期利息额,P为本金,i为利率,n为借贷期限。
根据上式,我们可以得出用单利法计算n期本利和(S)的公式:
S=P+In=P+ P×i×n=P(1+ i×n)
在我国,银行存款和许多债券的利息计算是采用这种方法。 2.复利法
复利法又称利滚利,是指按一定期限(如一年或一季)将一期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后再计算下期利息,逐期滚算直至借贷期满的一种计息方法。复利法中本金随着期限延长是逐渐增加的,更能反映利息的本质,同时充分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所以更适于计算中长期借贷利息。
按此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各年的本利和: 第一年年末本利和为:P(1+ i) 第二年年末本利和为:P(1+ i)(1+ i); ……
第n年年末本利和为:Sn= P(1+ i)n (二)终值与现值 1.终值
终值(future value,FV)是指现在的一笔资金或一系列收付款项按既定的利率计算所得到的在未来某个时点的价值,也即是本金和利息之和。通常情况下,终值都是按照复利法来计算的。其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FVn=PV(1+i)n
式中,FVn为第n年年末的本利和,即以复利计算的n年年末终值,PV为初始本金即现值。
在复利终值公式中,(1+i)n称为一次性收付款项的复利终值系数(future value interest factor),一般用符号(F/P,i,n)表示。因此,一次性收付款项的终值即为其复利终值系数和初始本金的乘积:FVn=PV(F/P,i,n) (二)现值
现值(present value,PV)是指未来的一笔资金或一系列收付款项按既定的利率计算所得到的现在的价值,即由终值倒求现值,一般也称之为贴现,所使用的利率又叫做贴现率。其计算公式为:PV=FVn/ (1+i)n
式中,PV为现值,FVn为净现金流终值,i为贴现率,n为贴现期数,1/(1+i)n为一次性收付款项的贴现系数(present value interest factor),也叫做复利现值系数,一般用符号(P/F,i,n)表示。 (三)收益率的计算
通常,收益率是指年收益率。从购买者的角度考虑,收益率可以作为衡量信用工具收益性的尺度,是年净收益和本金的比率,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 1.名义收益率
名义收益率,是规定的利息与票面金额的比率。 2.即期收益率
即期收益率,是规定的利息与信用工具当期市场价格的比率。
3.实际收益率
实际收益率,是实际收益与购买者的实际支出价格的比率。
四、利率决定理论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一)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也经历了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希克斯和汉森的IS-LM模型的演变、发展过程。 1.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流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认为利率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代表人物有亚达·斯密、庞巴维克、马歇尔和费雪等经济学家。其基本内容是:利率取决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这两种力量的均衡就决定了利率水平。其中,资本的供给由储蓄量决定,而储蓄量又取决于“时间偏好”、“节欲”等因素,当这些因素既定时,利率越高,储蓄的报酬就越多,储蓄就会增加;反之则减少。所以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另一方面,资本的需求由投资量决定,当边际生产率一定时,利率越高,投资越少;利率越低,投资就越多。所以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综上,我们可知,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点,即均衡利率。如图3—1所示,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曲线S 和投资曲线I的交点E即为均衡的利率与储蓄、投资水平。
利率r IS r0E
储蓄S(投资I)
图3—1 古典学派利率理论
当S=I时,利率达到均衡水平r0;
当S>I时,资金供给大于资金的需求,意味着储蓄在增加,会促使利率下降;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资格考试认证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