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一、积累·运用(30分)
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10分)
(1)学而时习之, ▲ ? (《论语》)
(2)晴川历历汉阳树, ▲ 。 ( ▲ 《黄鹤楼》)
(3) ▲ ,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谁言寸草心, ▲ 。 (孟郊《游子吟》)
(5) ▲ ,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 ▲ , ▲ 。
(7)《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 ,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民主路,浦街人共同的记忆,早已今非昔比。沿街建筑充满民国风情,徜徉其中,可以惬意地享受....慢下来的时光。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的导演组不负众望,节目热播后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在网上悄然走红。 C.老师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很多天的问题,老师却理解得那么....透彻。
D.在我校“艺术节”期间举行的演讲比赛中,选手们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作用,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B.新海实验中学的6位同学凭借扎实的汉字功底、出色的临场发挥脱颖而出,代表江苏省参加了央视举办的“汉听”大赛。
C. 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其实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农药含量也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D.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转折期。农田的开发、精心的育种、良种水稻的引进,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 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7分)
五月粽飘香。又到漫山遍野艾草摇yè( ▲ )的时节,家家户户门插菖蒲,大街小巷粽香浓郁。人们用各种活动纪念大诗人屈原。2000多年前诗人那一跳,如暮鼓晨钟般敲醒了懵( ▲ )懂的国民,千百年来,诗人.
的思想和文化力道,从端午遗梦和诗篇遗风中折射飘出,择被潇湘荆楚,惠及芸芸苍生,成为这个文明国度星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动力源泉。每每回味,总让我们领略到魂牵梦萦、juàn( ▲ )永精深的故国原乡味道。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3分)
(2)上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3)又临端午,请你写一段简短的话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语言优美流畅。(2分) 5. 名著阅读题。(7分)
(1)作为经验丰富的地下工作者,许云峰如何确定沙坪书店已经完全暴露,尽快撤离是完全必要的?(3分) (2) “我爱桑菲尔德。因为我在这里过着丰富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 A 先生;我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 ①上面这段文字出自《简?爱》,作者是 ▲ ,A处的人物是指 ▲ 。(2分) ②从小说情节看,简?爱为什么会产生“非走不可”的念头?(2分)
第 1 页 共 4 页
二、理解·感悟(6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6分)
塞下曲(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6.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3分) 7.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念无与乐者 陈胜、吴广喜,念鬼 C. 湖中人鸟声俱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 遂至承天寺 遂迷,不复得路 D. 莫说相公痴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3分)
惟 长 堤 一 痕 湖 心 亭 一 点 与 余 舟 一 芥 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1.从【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分别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0分)
Wifi辐射危害大吗
罗松
①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辐射,这些辐射可以粗略地分成两类:核辐射和电磁辐射。其中电磁辐射就是电磁波的辐射,日常生活中的可见光、X光、紫外线、红外光、微波还有无线电波,这些都是电磁波。电磁波波长有长有短,相应的频率就有低有高,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就取决于能量的高低。生活中低强度电磁波的辐射,是不会导致身体损害的。
②WiFi是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 Fidelity的缩写,它其实就是一个小的局域网,主要做数据传输。而作为一个无线设备,WiFi具有一个发射机,确实会对周围产生辐射。
③WiFi的辐射属于电磁辐射,电磁波波段一般是2.4GHz到5GHz,和手机使用的射频电磁波波段比较接近,主要是对人体组织的加热作用可能影响健康,而造成伤害则需要比较大的辐射强度。科学界对于日常生活中这一类辐射的基本看法仍然是:“目前没有可信的证据,可以证明微弱的射频信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④WiFi辐射大小主要取决于信号的功率,和无线路由器的带宽没有必然联系。带宽相当于你在同样的时间内表达的信息量大小,功率相当于你说话的时候的声音大小。WiFi信号功率都不大,最常见的无线路由器工作功率在30—500毫瓦之间,比普通手机的功率小约125毫瓦—2瓦。
⑤辐射的强度和距离成反比。电磁辐射能够影响的仅仅是人体皮肤表面,只要不是紧贴着身体,产生
第 2 页 共 4 页
的辐射都可以忽略不计。相比手机,无线路由器等WiFi设备离使用者的距离要远得多,更不要说穿过钢筋水泥了,这时候的辐射值只有国家限值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⑥实际上,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除WiFi外,电视、微波炉、打印机、电脑、手机、吹风机等物品都会产生辐射,实验证明,这些电器的辐射功率都不大,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过也有相应的方法可以避免直接辐射:比如远离运行中的微波炉,看电视最好在2米外,电脑不要使用过长时间等等。
(选自《腾讯网》,有删改)
12. 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说明WiFi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不大的?(3分)
13. 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进行简要分析。(3分) 14. 第④节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10分)
香道?人道?天道
俞天白
①香道、茶道、花道,被中国历代文人称为“雅事中的雅事”。但茶道与花道传承之时,香道却被冷落了。
②香道源于人道。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活十分密切。奶奶念经要点佛香,父亲驱除家中秽气要点线香,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像“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李白),像“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白居易),还有“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陆游)等等,都是。香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③中国的香文化随着祭祀祖宗、奉天敬神就开始了,并逐渐成为文人的独特爱好。如屈原的《离骚》,还有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等。至唐代,香文化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初唐日渐勃兴的文学风气推动下,品香有燃、熏、臵、煮、佩等多种方式,并被赋予了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道。香文化也从闻香、品香而形成了由闻香、赏烟、养生、悟道等组成的完整的香道体系。同时人们把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闻香识人”,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
④香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这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英国作家吉卜林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作为嗅觉文化的香道,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超越了民族、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最能引发人们共鸣。今天世界上所有名贵香水,多少都加了从沉香中提取的精油。
⑤香道也是天道,是“禅意”。《楞严经》纪录高僧围绕沉香与佛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是,“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无独有偶,这种禅意也出现于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中:“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在这种境界里,香味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从心中来。这“心”,就是人的本真。正因如此,《圣经》里有沉香树是上帝亲手所栽的叙述,佛教把沉香当成敬佛圣品。
⑥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发展境界,也是人类共有的一个“梦”。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 15.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3分)
16. 文章第⑤节引用陈与义的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7. 第⑥段中作者认为“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理由。(4分)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22题。(19分)
炊烟是村庄的根
刘亮程
①最近,不知怎么时常会想起童年,想起童年的村庄及村庄里的缕缕炊烟。我知道哪个路口停着牛车,哪片洼地的草一直没有人割。黄昏时夕阳一柞一排移过村子。我知道夕阳在哪堵墙上照的时间最长。多少个下午,我在村外的田野上,看着夕阳很快地滑过一排排平整的高矮土墙,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条斜缝、泥皮脱落的高大土墙上。我同样知道那个靠墙根晒太阳的老人她弥留世间的漫长时光。她是我奶奶。天黑前她总在那个墙根等我,她担心我走丢了,认不得黑路。可我早就知道天从哪片地里开始黑起,夜晚哪颗星星下面稍亮一些,天黑透后最黑的那一片就是村子。再晚我也能回到家里。我知道那扇院门虚掩着,刮风时院门一开一合,我站在门外,等风把门刮开。我一进去,风又很快把院门关住。
②当时在刮东风,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叶子,和李家杨树上一片叶子,在空中遇到一起,脸贴脸,背
第 3 页 共 4 页
碰背,像一对恋人和兄弟,在风中欢舞着朝远处飞走了。它们不知道我父亲和李家有仇。它们快乐地飘过我的头顶时,离我只有一米多高,我手中有根树条就能打落它们。可我没有。它们离开树离开村子满世界转去了。我站在房顶,看着满天空的东西向东飘移,又一个秋天了,我的头愣愣的,没有另一颗头在空中与它遇到一起。
③如果大清早刮东风,那时空气潮湿,炊烟贴着房顶朝西飘。清早柴禾也潮潮的,冒出的烟又黑又稠。 ④在沙沟沿新户人家那边,张天家的一溜黑烟最先飘出村子,接着王志和家一股黄烟飘出村子。烧碱蒿子冒黄烟,烧麦草和苞谷杆冒黑烟,烧红柳冒紫烟、梭梭柴冒青烟、榆树枝冒蓝烟……村庄上头通常冒七种颜色的烟。
⑤老户人家这边,先是韩三家、韩老二家、张桩家、邱老二家的炊烟一挨排出了村子。路东边,我们家的炊烟在后面,慢慢追上韩三家的炊烟,韩元国家的炊烟慢慢追上邱老二家的炊烟。冯七家的炊烟慢慢追上张桩家的炊烟。
⑥我们家烟囱和韩三家烟囱错开了几米,两股烟很少相汇在一起,总是并排儿各走各的,飘再远也互不理识。韩元国和邱老二两家的烟囱对个正直,刮正风时不是邱老二家的烟飘过马路追上韩元国家的烟,就是韩元国家的烟越过马路追上邱老二家的烟,两股烟死死缠在一起,扭成一股绳朝远处飘。
⑦早先两家好的时候,我听见有人说,你看这两家好得连炊烟都缠抱在一起。后来两家有了矛盾,炊烟仍旧缠抱在一起。韩元国是个火爆脾气,他不允许自家的孩子和邱老二家的孩子一起玩,更不愿意自家的炊烟与仇家的纠缠在一起,他看着不舒服,就把后墙上的烟囱捣了,挪到了前墙上。再后来,我们家搬走的前两年,那两家又好得不得了了,这家做了好饭隔着路喊那家过来吃,那家有好吃的也给这家端过去,连两家的孩子间都按大小叫哥叫弟,只是那两股子炊烟,再走不到一起了。
⑧如果刮一阵乱风,全村的炊烟会像一头乱发绞缠在一起。麦草的烟软梭梭柴的烟硬,碱蒿子的烟最呛人。谁家的烟在风中能站直,谁家的烟一有风就爬倒,这跟所烧的柴禾有关系。
⑨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我小时候这样比喻。大一些时我知道它是村庄的根。我在滚滚飘远的一缕缕炊烟中,看到有一种东西被它从高远处吸纳了回来,丝丝缕缕地进入每一户人家——从烟囱进入每一口锅底、锅里的饭、碗、每一张嘴。
⑩夏天的早晨我从草棚顶上站起来,我站在缕缕炊烟之上,看见这个镰刀状的村子冒出的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这把镰刀刃朝西,缓慢而有力地收割过去,几百个秋天的庄稼齐刷刷倒了。 18.通读全文,说说文中的炊烟有哪些特点?(3分) 19.赏析文中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4分)
当时在刮东风,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叶子,和李家杨树上一片叶子,在空中遇到一起,脸贴脸,背碰背,像一对恋人和兄弟,在风中欢舞着朝远处飞走了。 20. 试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1.理解“这把镰刀刃朝西,缓慢而有力地收割过去,几百个秋天的庄稼齐刷刷倒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22.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炊烟是村庄的根”的意蕴。(5分) 三、表达·交流(60分) 23.“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草最先以勃勃生机、盎然绿意,预示着又一个四季轮回的开始。诗人对草的讴歌从未间断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赞颂小草秋枯春荣、顽强的生命力;“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怜爱小草自甘寂寞、不取悦于人的风骨;“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选择穿行在山野草丛里,保持人格的完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众草萌发努力生长,才有了丰沛的草原,人们逐水草而居,遂使生命得以繁衍,生生不息。
草,是卑微的,它不及树的挺拔参天,没有花的妩媚娇艳,却以弱小的身躯谨守荣枯的本分,成就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人,是脆弱的,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却以草的精神行走在大地上,怀着一颗悲悯的心,追寻诗意的精神家园。
请以“像草一样活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不得抄袭;④字数控制在600字~800字之间;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第 4 页 共 4 页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初中教育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