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翊总结
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问:《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颈联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尾联:钦羡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并以此自勉,表明自己想要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借古讽今)
七、问题探究
1、诗人“书”了哪些事?
一(“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二(“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三(“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四(“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通过对比,早年与晚年 理想与现实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延伸拓展】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创作背景: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书愤教案(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