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现代文学史(下册)
第二十三章 1949~1976 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1、 中国当代文学大体历经了: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和新时期
(1976~?)三个历史时期。
2、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1)意义: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只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确定了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3、 建国初的三次大的文艺批判运动:
(1) 关于电影《武训传》(编导:孙瑜)的讨论。 影响: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
(2) 对《红楼梦研究》(俞平伯)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影响: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
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胡风思想: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
影响:①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②它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4、“双百”方针的提出
(1)时间: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内涵: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②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科学的发展。
③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
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3)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目的:)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5、文艺政策的调整(记:“三个会议”)
(1)1961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即“新桥会议”)
(2)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报告》这种阐述了如何正确评价与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3)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着重研讨文艺创作如何反应人民内部矛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
邵荃麟提出“重视写好中间人物”后被诬蔑为“黑八论”之一的“中间人物论”。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6、(1)1966年2月2日至20日,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如果说《五一六通知》是“文化大革命”的总纲领,那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则是在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的子纲领。
(2)“黑八论”:“写真实”论 “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 “现实主义的深化”论
反“题材决定”论 “中间人物”论 反“火药味“论
“时代精神汇合”论 “离经叛道”论
(3)内容:①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是《纪要》的核心。②其次,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③再次,污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艺队伍“黑”。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