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七节 徐怀中 莫言
徐怀中作品:
1、《西线轶事》是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内的第一次突破。
莫言 作品《红高粱》【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出版有五卷本《莫言文集》
1、 莫言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接受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廉·福克
纳的影响,其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成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又一个里程碑。
2、 《红高粱》何以能释放出如此灿烂动人的艺术光辉呢?
答:(1)小说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了原生态的描述,一方面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一种火红的高粱般的民族性格,一方面则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真正属于农民意识的正负两个层面。
(2)《红高粱》中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即,它写的是一出悲剧,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
(3)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造成小说创作的新格局,这是莫言《红高粱》艺术上的又一成功之处。
第八节 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看一看书】
1、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2、马原的先锋小说以《冈底斯的诱惑》和《虚构》较有代表性。
3、洪峰,原名赵洪峰,中篇小说《瀚海》是他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
4、苏童,交友影响的小说主要有《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长篇《我的帝王生涯》和《米》。
5、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篇《现实一种》、《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长篇《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6、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是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法。其次,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地表现于他所惯常使用的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
第三十章 80年代新诗【很重要】
第一节 概述
1、 新时期诗歌的觉醒,是以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的。
2、 诗坛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归来”诗人群。它们包括“七月”派诗人鲁黎、绿原、牛汉、曾卓、冀方、卢甸、彭燕郊、罗洛等,
在“反右派”斗争中被处置的诗人艾青、公木、吕剑、唐祈、公刘、流沙河等、也包括于50年代退出诗坛的九叶诗人。
3、 “归来”的诗人在诗歌内容的历史反思与艺术的个性化方面。为诗歌发展作出了探索。艾青的《鱼化石》、曾卓的《悬崖边的
树》、公刘的《沉思》等作品。都有沉思历史的主题表现。
4、 “归来”诗人群又特别关心社会问题,重视诗的社会干预作用。像艾青的《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白桦的《阳光,谁也不
能垄断》。
5、 朦胧诗【新诗潮】,作为一个独特的史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晓斌等
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总的来说:“细节形象鲜明,整体情绪朦胧。”+6、
6、 朦胧诗的艺术特色:(1)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2)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
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3)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7、 朦胧诗的三个崛起:从谢冕赞叹“一批新诗人在崛起”。到孙邵振的“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的概括,再到徐敬亚的《崛
起的诗群》,从形式到内容把朦胧诗的艺术主张系统化,肯定了朦胧诗的价值。
8、 “新生代诗人”【第三代诗人】的新诗潮特征: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
9、 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
第二节 艾青等【名篇】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8)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