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是什么?
5.试述肾脏的泌尿功能在机体排泄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参 考 答 案
名 词 解 释
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3.成分输血:把人血中的各种不同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再输注给病人,以适应不同病人对输血的不同要求,输血疗法已经从原来的输全血发展为成分输血。
4.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
5.相对不应期:3期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在膜电位为-60~-80 mV的这段期间,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阈刺激,仍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但如果给予一个阈上刺激,则可能产生一次新的动作电位。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6.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 h;室温保持在20~25℃;体温正常。在这种状态下,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定,所以把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BMR)。
7.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 h;室温保持在20~25℃;体温正常。在这种状态下,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
8.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
9.血浆清除率: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可用于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功能。
10.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视野检查有助于诊断视神经、视传导径路和视网膜的病变。
11.妊娠:是新个体产生的过程,包括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胎儿的生长以及分娩。
单 项 选 择 题
多 项 选 择 题
问 答 题
1.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神经纤维和肌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其膜的静息电位约为-70~-90 mV。当它们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内原来存在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并进而变成正电位,即膜内电位由原来的-70~-90 mV变为+20~+40 mV的水平,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这样整个膜内外电位变化的幅度为90~130 mV,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上升支中零位线以上的部分,称为超射。但是,由刺激引起的这种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出现了膜内电位的下降,由正值的减小发展到膜内出现刺激前原有的负电位状态,这就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动作电位的特点:①有“全或无”现象。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刺激若达不到阈值,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刺激一旦达到阈值,就会爆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大小和形状不再随着刺激的强弱和传导距离的远近而改变。②有不应期,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可能发生融合。
2.调节血管舒缩活动的体液因素: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水解,产生血管紧张素I。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在氨基肽酶A的作用下,成为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I不具有活性。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可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是已知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之一。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①肾上腺素可与α和β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肾上腺素使总外周阻力降低,脉搏压变大,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作用不能抵消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故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②去甲肾上腺主要与血管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但和血管平滑肌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3)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在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在肾集合管可促进水的重吸收,故又称为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相应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是已知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在完整机体中,血浆中血管升压素浓度升高时首先出现抗利尿效应;只有当其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才引起血压升高。
(4)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细胞可以生成并释放若干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或收缩。①血管内皮生成的舒血管物质: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使血管舒张。内皮生成内皮舒张因子(EDRF),化学结构是一氧化氮(NO),可使血管平滑肌内的鸟苷酸环化酶激活,cGMP浓度升高,游离Ca2+的浓度降低,故血管舒张。②血管内皮生成的缩血管物质: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缩血管物质,称为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
(5)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激肽释放酶是体内的一类蛋白酶,可使蛋白质底物激肽原分解为激肽。激肽具有舒血管活性,可参与血压和局部组织血流的调节。
(6)心房钠尿肽: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当心房壁受到牵拉时,可使心房肌细胞释放心房钠尿肽,其作用可使血管舒张。
3.氧离曲线是反映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液O2张力(分压)的关系曲线。由于血红蛋白的变构效应,氧离曲线不是一条直线,而呈现“S”形。氧离曲线可分为3段:①曲线的上段坡度小,表明在这个范围内分压有较大的变化时,血氧饱和度变化不大。当血氧分压下降到
7.98 kPa(60 mmHg)时血氧饱和度仍能达到90%,它能为机体提供足够的摄氧量。②曲线的中段坡度较大。在这个范围内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下降很多,因而能释放出大量
的氧。③曲线下段的坡度为中等,下段的坡度比中段小,但比上段大。当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的利用加速,组织液的氧分压降低到1.99 kPa(15 mmHg),此时可促使氧合血红蛋白的进一步解离,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需要。
4.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1)对糖代谢的调节: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于肝和肌肉中,并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导致血糖水平下降。胰岛素缺乏时,血糖浓度升高,如超过肾糖阈,尿中将出现糖,引起糖尿病。
(2)对脂肪代谢的调节:胰岛素促进肝合成脂肪酸,然后转运到脂肪细胞贮存。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脂肪细胞也能合成少量的脂肪酸。胰岛素还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除了用于合成脂肪酸外,还可转化为α—磷酸甘油,脂肪酸与α—磷酸甘油形成甘油三酯,贮存于脂肪细胞中,同时,胰岛素还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脂肪的分解。胰岛素缺乏时,出现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强,血脂升高,加速脂肪酸在肝内氧化,生成大量酮体,由于糖氧化过程发生障碍,不能很好处理酮体,以致引起酮血症与酸中毒。
(3)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其作用可在蛋白质合成的各个环节上:①促进氨基酸通过膜的转运进入细胞。②可使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加快,增加DNA和RNA的生成。③作用于核糖体,加速翻译过程,促进蛋白质合成;另外,胰岛素还可抑制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异生。
5.肾脏的泌尿功能在机体排泄功能中的作用:①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③保留体液中重要电解质。④排出过剩的电解质,尤其是氢离子。
第二章 病 理 生 理 学
一、名词解释
1.渗透压 7.炎症
2.高掺性缺水 8.DIC
3.容量失调 9.心源性休克
4.水肿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血液的pH 11.肝性功能性肾衰竭
6.缺氧 12.尿毒症
二、单项选择题
1.细胞外液量占体重的: ( )
A.30% B.20% C.15% D.5%
2.细胞内液中,最重要的阳离子是: ( )
A.Mg2+ B.Ca2+ C.K+ D.Na+
3.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离子主要是: ( )
A.Mg2+ B.Ca2+ C.K+ D.Na+
4.细胞外液中,最重要的阳离子是: ( )
A.Mg2+ B.Ca2+ C.K+ D.Na+
5.在肾衰竭,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另一条重要排钾途径是: ( )
A.皮肤 B.结肠 C.空肠 D.回肠
6.下列哪种离子被称为调节细胞功能的信使: ( )
A.Mg2+ B.Na+ C.K+ D.Ca2+
7.细胞外液内水分的增加或减少,以致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是指: ( )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东南大学出版社)(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