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文学概论笔记二(童庆炳)(4)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4-06 本文由幼稚园大佬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三编,考研党笔记

值区别开来。具体说,距离说包括两个方面:从主体说,审美要完全摆脱现实的功利目的,即与现实功利目的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采取纯粹观赏的态度;从对象说,要完全割断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使其成为孤立的、与它物绝缘的观赏形象。他举例说,乘船在大海上遇雾时,只有抛弃了一切个人生命财产的功利考虑,才能对大雾产生美感。总之,审美主体是一个与功利目的、利益关系无沾无碍的主体,艺术创造的主体也是这样。这种观点与古希腊人的“旁观者”说、康德的审美“五目的”说、叔本华的“静观”说(与意欲一刀两断)是一致的。“虚静说”

是指审美无功利的概念。它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求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都能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移情”说

主体为“移情者”是“移情”论者的观点。“移情”论的主要阐发人是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他在《论移情作用》一文中认为美感的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主体的“生命灌注”即移情。具体说,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情感移注到外在对象上去,使本无生命的东西有了生命,本无情感的东西有了人的情感、思想、感觉和意志,非人的事物因而人情化、人格化;在移情中,人的“自我”得到自由伸张的机会,进入“非自我”的外在对象中去活动,这样,人的“自我”就由有限到无限(因外在事物繁复无穷,“自我”伸张的机会也无限),由禁锢(“自我”本来被禁锢在自己的躯体里)到自我解脱,获得充分自由,于是,美感就发生了。由于“自我”进入“非自我”中活动,“非自我”的东西变成“自我”的形象,因而令人感到欢乐或愉快的被审美欣赏的对象实际就是那个“自我”,对象不过是“对象化了的自我”。当移情论者将这一理论运用于说明艺术创造时便认为,艺术创造实际上就是主体把自我感情外射到对象上去的结果,因而艺术创造的主体就是移情者。

当然,最早使用“移情作用”这一概念的是德国另一心理学家、美学家劳伯特·费舍尔。而他的父亲弗列德·费舍尔此前已提出“审美的象征作用”,这其实就是移情作用。他把这种把对象“加以人化”的作用称作“象征作用”,对象便被看作人的象征。他认为,艺术家或诗人的创造活动就是“把我们投射出去”的一种活动。伏尔盖尔、浮龙·李等都有类似的论述。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关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主要从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二个相互渗透的环节人手,阐释文学创造发生阶段的动态过程。

关于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主要阐释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及其方式,重点了解文学活动;中创造主体的内在状况,把握创作过程中最复杂、最玄妙难解的阶段。

(1)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①回忆与沉思

回忆是积极地和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回忆的发生是外在刺激或内在需要与创作中心意念挂勾时的神经传导活动,作家于此时在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常见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瞄法、按层次推沦法等。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十心意象或意念的深沉思索,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叉活动过程,也是独特体验获得之时-

②想象与联想

想象就其本义来说,就是“想出一个象”。其类型有再现想象。和创造想象,后者又分为比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资格考试认证文学概论笔记二(童庆炳)(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文学概论笔记二(童庆炳)(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8400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