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杜威的_从做中学_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6-01 本文由乐与故人同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在平等与对等的关系上,平等的价值高于对等,没有平等就无法谈及对等,平等是对等的前提。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所要求的轻罪轻罚、重罪重罚等,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轻罪重罚、重罪轻罚等不平等现象而设计的。行为人应受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其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而不应因财产状况、身份、宗教信仰等与案件无关的因素的差异而在刑罚上有所区别。刑法之所以强调罪责刑相适应,强调该原则对任何人都适用,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罪责刑相适应的目标也在于做到刑法面前人人平等,能够为大众接受,因此,罪责刑相适应是平等在罪刑关系中的实现,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之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较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更为基本。

不平等来保证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如刑法第四十九条关于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的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是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作出的规定,也是实质平等的要求。为真正贯彻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应以公正、正义为标准作出合理的能为大众所接受的差别对待。

4结语

刑面前人人一律平等,是我国刑法典明文规定的三大基本

原则之一,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客观要求。我国刑法是广大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强大、有力的武器。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就是服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保护一切公民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决贯彻执行这一原则,有利于切实有效地反对特权思想,制止腐败现象,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刑法的尊严、完整与统一。参考文献:

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与差别对待的关系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并不意味着没有差别,也不是搞平均主

义,不是最终结果意义上的平等。社会关系的性质以及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不同决定了刑法对各种社会关系的保护程度不可能完全均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凡是刑法视为相同的人,都应当得到刑法所确定的方式来对待。既然有刑法视为相同的人,当然就有刑法视为不同的人,这就意味着有些不同是平等所能容纳,有些不同是平等所不能容纳而应当区别对待的。平等只能容纳理性上合理的差异,即按照“普遍的正义标准分析做出的差异”。

差别对待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平等,因此,差别对待不应是随意和毫无根据的。有日本学者认为“……即使有差别的对待,如果这个差别对待有合理依据的话,那么,就可以视为合理的差别对待,并不违反平等的原则。[7]”美国学者也认为“平等权利不是绝对的。如果区别有其理性的基础,那么立法者可以合法地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区分。

[8]

[1]刘流.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J].法律适用,1997,8.

[2]刘德法.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5.

[3]蔡墩铭.刑法基本理论研究[M].台北:台湾汉林出版社,1986.[4]赖早兴.论平等在刑法中的地位[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2.[5]卓泽渊.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6]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7]周叶中.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陶艺文(1988-),男,汉族,四川南充人,主要从事刑事法学学习与研究。

”只有根据普遍正义的标准作出合理的

差别对待才不会导致平等的僵化,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

要实现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必须要区别对待,没有区别对待,就没有刑法面前的人人平等。具体说来,在具体案件中考虑地区差异、民族差异、自然人之间的差异、自然人和单位之间的差异等,只要这些差异成为影响定罪量刑的因素。如果不考虑这些差异而在刑法适用中采取完全整齐划一的标准,必然会造成刑法适用中的实质不平等,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形式上的

(上接75页)

致“学”,教师就要明确而清楚地知道让学生进行“做”的目的,密切注意学生在设想、操作、总结、展示的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水平、不足与偏向,及时地将他们纳入到“做”有所“思”,“做”有所“学”的进程中来,帮助他们分辨似是而非的想法,使相关概念更加清晰,把学生从随意、弥散的想象和盲动拉回到当前的主题上,帮助他们梳理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被学生随意的想法和做法牵着到处走。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一种启示,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一种途径。“从做中学”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的,如何将其核心理论与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是每一位高职教育人都应该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美)杜威著,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3]黎忠文,向兆山.“做中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6.10.

[4]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从中法“做中学”项[5]何敏.再论“做中学”:学什么,如何指导—

目师资培训说起[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作者简介:刘鸿雁(1974-),女,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杜威的_从做中学_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杜威的_从做中学_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9031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