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以灌木型为主,少数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主产绿茶,特别以名茶闻名国内外,如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庐山云雾以及信阳毛尖等。
区域分布:浙江的开化、余杭、安吉、西湖区、淳安、临安、桐庐、新昌、诸暨、嵊州、武义、绍兴、宁海、松阳、遂昌、泰顺、永嘉,闽东的福安、福鼎、寿宁、霞浦、蕉城、周宁,江苏的宜兴、溧阳、金坛、句容、吴中,安徽的歙县、休宁、石台、祁门、黄山区、东至、宁国、金寨、霍山、岳西,江西的婺源、浮梁、庐山、遂川,河南的浉河区、光山、罗山、商城、新县以及湖北的英山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2015年,该区域的茶园面积达到59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为308万亩,良种覆盖率达52%;产量达26万吨,产值15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8.5万吨,产值为130亿元。
主攻方向:以发展高品位名优绿茶为主,进一步发展深加工,建设外向型出口绿茶拼配厂,继续发展出口和转口绿茶。
2.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
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国乌龙茶传统产区,包括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和粤东乌龙茶区,共14个县(市、区),2005年茶园面积99.5万亩,采摘面积81.6万亩,无性系良种率为93.6%,产量8.6万吨,产值24.6亿元。
其中名优茶产量3.3万吨,产值19.2亿元。该区总体经济水平较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94元,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茶叶花色名称常以茶树品种命名,劳力较紧张、生产成本高,但均价亦高。该茶区茶树种植以小乔木型为主,少数为灌木型。大红袍、水仙、铁观音、凤凰单枞均为著名乌龙茶。
区域分布:闽南的安溪、永春、华安、平和、诏安、南靖、大田,闽北的武夷山、建瓯、建阳和广东的潮安、饶平、大埔、揭西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2015年,该区域茶园面积达到130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96%;产量12万吨,产值55亿元。
主攻方向:发展优质高效乌龙茶,进一步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乌龙茶香气;发展乌龙茶的深加工,建设中国最大的乌龙茶出口基地。
3.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
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川西绿茶区,川南优质早茶区,川东北特色茶区,黔中茶区,重庆茶区,陕南茶区,湖北的武陵山、三峡及西北部茶区,湘东北、湘西南茶区。共38个县(市、区),2005年茶园总面积350.2万亩,采摘面积240.4万亩,无性系良种率31.6%,茶叶总产量15.6万吨,茶叶产值31.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8万吨,产值18.5亿元。该区域总体经济欠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2223元,人力资源较丰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茶树种植以灌木型为多,部分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以生产绿茶和边茶为主,鄂西、川东北和陕南的富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8)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