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推荐医生职称晋升所需常见呼吸类优秀论文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纳络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的研究
作者:刘作良,杨明施,肖雪飞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ICU,湖南 长沙 410078)
【摘要】 目的: 评价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联合纳络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05?06/2007?06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BiPAP无创通气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给予常规治疗及BiPAP无创通气的同时加用纳络酮. 通气前、通气3 h 及通气24 h病情稳定后复查动脉血气分析. 结果: 治疗组30 例患者中26 例治疗成功,另外4例病情加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30 例患者中18例治疗成功,12 例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治疗组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5),人机同步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 治疗组中经治疗成功的患者,其鼻面罩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pH为 7.22±0.20,PaCO2为(87.2±10.0)mmHg (1 mmHg=0.133 kPa),PaO2为(68.6±12.3)mmHg,在平均无创通气治疗24 h后pH 为7.41±0.05(P<0.01),PaCO2为(61.7±6.0)mmHg(P<0.01),PaO2为(79.2±11.1)mmHg(P<0.01). 对照组治疗3 h后PaO2增加(P<0.05),但pH和PaCO2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部分患者甚至加重;24 h时PaO2维持在较高水平,pH和PaCO2改善仍不明显. 结论: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纳络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可以改善患者的人机同步性,提高无创正压通气的疗效,降低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疾病;脑疾病;纳络酮 0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1]. 近年来,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non?invasive bi?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BiPAP)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疗效较为肯定,治疗成功率为80%~85%[2]. BiPAP鼻(面)罩机械通气除可提高PaO2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降低PaCO2. 与传统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相比,该疗法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费用,但用于严重呼吸衰竭特别是合并肺性脑病的疗效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肺性脑病患者由于神志及意识原因,更增加其进行无创通气难度[3]. 我们通过BiPAP鼻(面)罩机械通气联合纳络酮治疗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60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5?06/2007?06来我院就诊的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60(男30,女30)例,年龄55~82(68.6±9.8)岁. 60例患者中30例处于昏睡状态,30例处于浅昏迷状态.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草案》中制订的诊断标准[4]. 根据病史、体征、X线胸片、血常规及动脉血气分析, 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 并发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排除标准包括: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烦躁不安,拒绝使用BiPAP,面部畸形不能佩戴鼻面罩,大咯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入院后查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X线胸片、心电图及肺功能. 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如表1所示,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基础情况比较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解痉、祛痰,全身或局部吸入糖皮质激素,有心力衰竭者酌情使用强心利尿剂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通过应用口鼻面罩进行无创BiPAP(Duet LX)模式通气,呼吸机加用平顶呼气阀,选择自主呼吸定时模式(S/T),备用频率12 次/min,吸气压力(IPAP)从4~8 cmH2O、呼气压力(EPAP)从2~ 3 cmH2O开始,经5~10 min适应治疗参数. IPAP逐渐增加,最大加至20 cmH2O,EPAP范围2~10 cmH2O,吸氧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晋升推荐医生职称晋升所需常见呼吸类优秀论文 (37)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