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推荐医生职称晋升所需常见呼吸类优秀论文
浓度(FiO2)25~75 L/min,根据动脉血气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的情况对上述指标进行调整,保证患者的SaO2≥90%. 患者自觉舒适,胸闷及呼吸费力改善或意识转清,便逐渐脱离呼吸机. 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4 mg静脉注射. 连续使用3~5 d. 两组患者若病情出现进行性恶化(呼吸急促、意识障碍加重、收缩压低于90 mmHg, PaCO2较前升高10 mmHg, pH下降0.05~0.1),即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两组均每次通气2~4 h,2次/d. 在开始无创通气治疗时专人护理观察不少于2 h. 治疗期间,配备1名经过规范培训的医护人员专门护理、观察. 于治疗前、治疗3 h和治疗24 h进行血气分析;观察气管插管率,患者通气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 无创BiPAP通气治疗后神志转清、气促改善、辅助呼吸肌肉动用减轻和反常呼吸消失、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SaO2增加等为有效[3].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数据以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χ2 检验.
2结果
2.1动脉血气变化治疗组患者均能够耐受BiPAP通气治疗,治疗1 h后,患者呼吸频率减慢、气促有所缓解;3 h后,患者神志逐渐清醒,气促明显缓解;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治疗3 h后,PaO2明显增加, PaCO2显著下降,pH 值明显改善(P<0.05);24 h时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O2维持在较高水平,pH 和PaCO2进一步改善且相对稳定. 对照组治疗3 h后PaO2增加(P<0.05),但pH和PaCO2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部分患者甚至加重;24 h时PaO2维持在较高水平,pH和PaCO2改善仍不明显(表2) .表2治疗组和对照组BiPAP治疗成功患者通气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
2.2治疗效果治疗组30例患者中,26例经BiPAP通气治疗后,气促改善,血气分析好转,避免了气管插管,病情稳定出院,另外4例经BiPAP通气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再度恶化、痰液堵塞导致病情加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对照组30例患者中18 例经BiPAP通气治疗后气促缓解、神智转清,治疗成功. 另外12 例患者由于呼吸较弱,不能触发呼吸机送气,人机不同步而治疗失败,改用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表3). 表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通气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讨论
COPD患者,由于气道阻力增加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影响,致使呼吸肌收缩力减退或疲劳,产生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驱动力和感知功能低下[5]. 呼吸机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PEEP). 吸气时给予较高的正压通气,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同时可以减轻呼吸功耗,减少呼吸肌疲劳;PEEP可以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以扩张支气管[6]. 此外,使气道内等压点恢复到正常位置,防止细支气管过早闭陷,减少CO2在肺泡内滞留,有利于通气. 可见,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能够有效缓解COPD的呼吸困难症状[7]. 但合并肺性脑病时,由于患者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缺氧及CO2 潴留,脑组织内酸中毒状态,血中迅速升高的CO2 可加快通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的CO2 迅速升高,脑细胞内pH 值下降,产生脑细胞内中毒,出现脑功能抑制为主的精神症状,患者常表现为意识恍惚、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意识障碍. 传统的方法是应用呼吸兴奋剂,在机械通气方面,由于有意识改变,气道保护功能相对较差,常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pH低于7.20时主张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8]. 纳洛酮是β?内啡呔拮抗剂,可增加呼吸中枢对CO2 的敏感性,同时对中枢神经抑制起催醒作用,对有烦躁不安、谵妄等精神症状者起镇静作用,从而有效解除了呼吸抑制及高碳酸血症,改善通气,利于气体交换,是治疗肺性脑病的较好药物[9-10].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治疗组30例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除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及无创BiPAP通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晋升推荐医生职称晋升所需常见呼吸类优秀论文 (37)(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