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情况下,应采用谐和图处理才能获得可信的年龄值。所谓谐和图是指一组同源、同时形成遭受同时期地质作用而发生不同程度铅丢失、铀获得或铀丢失、铅获得的各锆石数据点,将拟合成一条直线,即不一致线。不一致线与谐和曲线相交,可以得到两个交点。在一般情况下,上交点代表锆石结晶年龄,下交点则代表后期叠加的地质事件的年龄,亦即导致锆石丢失铅(或获得铅)的时间。
3、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的区分
岩浆锆石一般具有特征的岩浆振荡环带,振荡环带的宽度可能与锆石结晶时岩浆的温度有关。高温条件下微量元素扩散快,常常形成较宽的结晶环带(如辉长岩中的锆石)低温条件下微量元素的扩散速度慢,以便形成较窄的岩浆环带。岩浆锆石还可能出现扇形分带的结构,这种扇形分带结构是由于锆石结晶时外部条件的变化导致各晶面的生长速度不一致造成的。部分地幔岩石中的锆石表现出无分带或弱分带的特征。在岩浆锆石中往往有继承锆石的残留核。
变质锆石是指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锆石。变质锆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五种机制:(1)深熔过程中从熔体中结晶;(2)固相矿物分解产生的Zr和Si,,成核和结晶;(3)从变质流体中结晶;(4)原岩锆石的变质重结晶作用;(5)热液蚀变作用的对原有锆石的淋滤和溶蚀。因此,变质锆石的形成既可以是变质过程中新生成的锆石,又可以是变质作用对岩石中原有锆石不同程度的改造,其中变质增生锆石既可以形成独立的新生颗粒,还可以在原有锆石基础上形成变质新生边。此外,锆石的脱晶质化或脱晶质化锆石的重新愈合作用同样会对原有锆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岩浆锆石形成于基本可自由生成的岩浆悬浮环境、通常结晶为自形--半自形的柱状、双锥状,CL图像揭示其内部通常具有与晶体生长边界基本一致的岩浆振荡环带结构,振荡环带的宽度与锆石结晶时熔浆的温度、元素扩散速率相关,高温条件下常常形成较宽的结晶环带,如橄长石、辉长石中的锆石;花岗岩等结晶温度相对低的中酸性岩中结晶锆石的振荡环带通常窄而密。变质锆石是变质作用过程中矿物分解产生的Zr、Si重新结晶或在变质流体作用下形成的锆石,即它们都是具有复杂结构的锆石,可具有浑圆形、它形、半自形、自形等多种晶体形态,且变质增生和变质重结晶的形成机理时期内不多呈现无分带,弱分带,云雾状分带、扇形分带、冷杉叶状分带、面状分带、斑杂状分带、海绵状分带和流动状分带。 样品中的典型的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
(1)岩浆锆石 (2)扇形变质锆石 (3)变质锆石增生边 (4)含包体锆石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锆石测年基本原理(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