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几种常用纪年法
汉殇帝之“殇”就是有怜悯和同情之意了。所为庙号,是和封建宗法祭祀相联系的一种专有称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奉入宗庙立室祭祀时,都要给予相称的尊号为某祖、某宗,这就是庙号。除少数皇帝的庙号例外,一般的来说,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三代以后的多称“宗”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宋真宗等等。年号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名称,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所定的“建元”,最后的年号是清代的“宣统”。
使用封建纪年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庙号,谥号和年号的区别 .一般来说,帝王的谥号最后一字往往是“王”和“帝”,而且从时间上看,唐以前的皇帝由于谥号还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两个字)。所以多用谥号称皇帝。如周文王,汉景帝等等。唐到宋元时期,皇帝的谥号变得越来越复杂,有的皇帝的谥号字数增加到10多个字,于是,一般都用庙号称皇帝。庙号往往不是“祖”就是“宗”,如唐太宗,宋术祖等。明朝到清朝时期,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皇帝,如崇祯,康熙,光绪等等。
三 干支纪年法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原是借用树木的干和树枝的支。实是古人的数字,其字如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据古书上说,干支是太古轩辕时令大挠所作,十天干是用以名日,十二地支用以名月,后来人们将十天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为一个数,用以称年,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亥为第六十年。其六十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花甲子回头”之称,如1894年是甲午年,那么60年后的1954年也是甲午年。中国历法一直就是采用干支来纪年的,其至还可以纪月,纪时。从殷商出土甲骨卜辞可知,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很熟练地用干支来纪日;西汉末开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到现在可以说干支纪年已成为中国特有的独立完整的历法系统,即“干支历”。教材中有些地方涉及到干支纪年,如“岁在甲子(指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甲午战争”(指1894年),戊戌变法(指1898年)等,就是采用干支纪年方法。
在历史上十二地支还与十二生肖和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相配对,即子(鼠 23-1时)丑(牛 1-3时)寅(虎 3-5时)卯(兔 5-7时)辰(龙 7-9时)巳(蛇 9-11时)午(马 11-13时)未(羊 13-15时)申(猴 15-17时)酉(鸡 17-19时)戌(狗 19-21时)亥(猪 21-23时)。如1894年是甲午年,也是马年,1895年是乙未年,是羊年。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历史上几种常用纪年法(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