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为B
【点睛】蔗糖水解时,稀硫酸作催化剂,实验完成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时,先调节溶液呈碱性,在加入试剂,否则酸与氢氧化铜反应导致现象不明显。
15.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 水与冰
B. O2与O3
C. 与
D. 与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与冰的构成物质均为H2O,是同一种物质,故A不选;
B、氧气和臭氧是由氧元素构成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不选;
第9 页共21 页
C、由甲烷的结构可知,与为同一种物质,故C不选;
D、
与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D选,
答案选D。
16.根据图提供的信息,下列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断裂旧键所吸收的能量低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
B. 该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C. 若加入催化剂,可使该反应速率加快,△H增大
D. 该反应可能是碳酸钙的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详解】A. 根据图像,该反应断裂旧键所吸收的能量高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A错误;
B.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可以发生,如氢氧化钡晶体和铵盐为吸热反应,不需加热即可进行,B错误;
C. 若加入催化剂,可使该反应速率加快,△H不影响,C错误;
D. 碳酸钙的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该反应可能是碳酸钙的分解反应,D正确;
答案为D
【点睛】吸热反应不一定要加热才能进行,可以在体系外进行吸热即可进行。
17.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当m、n、
第10 页共21 页
p、q为任意整数时,一定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②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
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④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⑤反应速率v(A)∶v(B)∶v(C)∶v(D)=m∶n∶p∶q
⑥单位时间内m mol A发生断键反应,同时p mol C也发生断键反应
A. 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⑥
C. ②③④⑥
D.
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据此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①正确;
②如果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则体系的压强始终不变,所以不能根据压强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②错误;
③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③正确;
④当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④正确;
⑤任何时刻反应时都存在速率关系:v(A):v(B):v(C):v(D)=m:n:p:q,故不能根据反应速率v(A):v(B):v(C):v(D)=m:n:p:q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⑤错误;
⑥单位时间内m mol A断键反应等效于pmol C形成,同时pmol C也断键反应,⑥正确;
综上所述可知正确的说法为①③④⑥,故合理选项是B。
18.实验室从含碘废液(除H2O外,含有CCl4、I2、I?等)中回收碘,其实验过程如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操作X”的名称为萃取,可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B. “还原”步骤发生的反应为:SO32?+I2+H2O == 2I?+SO42?+2H+
C. “氧化”过程中,可用双氧水替代氯气
D. “富集”即I2富集于有机溶剂,同时除去某些杂质离子
第11 页共21 页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操作X”为分离CCl4层和水层名称为分液,可在分液漏斗中进行,A错误;B. “还原”步骤为使溶液中的碘单质变为碘离子,用亚硫酸吸收,发生的反应为:SO32?+I2+H2O == 2I?+SO42?+2H+,B正确;
C. “氧化”过程中,双氧水为绿色氧化剂,可氧化碘离子为单质,则可用双氧水替代氯气,C 正确;
D. “富集”即I2富集于有机溶剂,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而杂质离子易溶于水,利用碘的富集,除去某些杂质离子,D正确;
答案为A
19.在2 L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发生N2+3H2 2NH3的反应。现通入H2和N2发生反应
,10 s
内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2 mol·L-1·s-1,则10 s内消耗N2的物质的量是()
A. 2.4 mol
B. 1.2 mol
C. 0.8 mol
D. 0.4 mol 【答案】C
【解析】
已知10 s内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2 mol·L-1·s-1,则消耗的H2的物质的量是0.12 mol·L-1·s-1×10s×2L=2.4mol,所以10 s内消耗N2的物质的量0.8mol,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溴苯是不溶于水的液体,常温下不与酸、碱反应,可用如图装置制取(该反应放出热量)。制取时观察到锥形瓶中导管口有白雾出现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制备溴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B. 装置图中长直玻璃导管仅起导气作用
C. 该反应还可能看到烧瓶中有红色蒸汽
第12 页共21 页
D. 溴苯中溶有少量的溴,可用NaOH溶液洗涤除去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实验室用苯和液溴在氯化铁的条件下制备溴苯,反应属于取代反应,A正确;
B. 装置图中长直玻璃导管既起导气作用,又起冷凝回流的作用,B错误;
C.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还可能看到烧瓶中有红色溴蒸汽出现,C正确;
D. 溴苯中溶有少量的溴,可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溴化钠、次溴酸钠,其易溶于水,不易溶于有机溶剂,从而洗涤除去,D正确;
答案为B
21.在密闭容中加入2.0molSO2和1.0molO2,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SO2+O22SO3。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可能为( )
n(SO2)/mol n(O2)/mol n(SO3)/mol
A 2.0 1.0 0
B 1.0 0.8 1.0
C 0.20 0.10 1.80
D 0 0 2.0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应2SO2+O22SO3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生成物不能完全转化为反应物,根据反应的特点来回答。
【详解】反应2SO2+O22SO3是可逆反应,加入2.0mol SO2和1.0molO2,最终各种物质都应该存在,不能全为反应物,也不能都为生成物,所以A、D错误;反应正向进行,所以正向进行SO2向生成SO3的方向进行,SO2与O2反应的物质的量关系为2:1,所以SO2减
第13 页共21 页
小1mol,消耗氧气0.5mol,所以应该剩余氧气物质的量为0.5mol,不能是0.8mol,B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化学平衡的建立知识,注意可逆反应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2.某烃完全燃烧时,消耗的氧气与生成的CO2体积比为3:2,则该烃的分子式可能为
A. C3H4
B. C2H4
C. C2H6
D. C6H6【答案】B
【解析】
【分析】
已知该有机物为烃,则仅含有C、H两元素,其燃烧通式为:C x H y+(x+y/4)O2→xCO2+y/2H2O;【详解】根据题意可知,(x+y/4):x=3:2,化简可得2x=y,所给的物质中C2H4符合,答案为B
23.已知(x)、(y)、(z)互为同分异构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z的二氯代物有三种
B. x、y的一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C. x、y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因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
D. x、y、z中只有x的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B
【解析】
A项,z为立方烷,结构高度对称,z中只有1种H原子,其一氯代物只有1种,二氯代物有3种(2个Cl处于立方烷的邻位、面对角线、体对角线),正确;B项,x中有5种H原子,x的一氯代物有5种,y中有3种H原子,y的一氯代物有3种,错误;C项,x、y中都含有碳碳双键,都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使溶液褪色,正确;D项,y、z 中都含有饱和碳原子,y、z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x由苯基和乙烯基通过碳碳单键相连,联想苯和乙烯的结构,结合单键可以旋转,x中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正确;答案选B。
点睛:本题涉及两个难点:烃的氯代物种类的确定和分子中原子的共面、共线问题。烃的氯
第14 页共21 页
代物种类的确定:(1)一氯代物种类的确定常用等效氢法: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等效,同一个碳原子上所连甲基上氢原子等效,处于对称位置的氢原子等效;(2)二氯代物种类的确定常用“定一移二”法。确定分子中共线、共面的原子个数的技巧:(1)三键原子和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共直线,苯环上处于对位的2个碳原子和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共直
线;(2)任意三个原子一定共平面;(3)双键原子和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共平面,苯环碳原子和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共平面;(4)分子中出现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5)单键可以旋转;(6)注意“可能”“最多”“最少”“所有原子”“碳原子”等限制条件。
24.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可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的新型电池——锂水电池(结构如图),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锂为负极,钢为正极
B. 工作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Li-e -=Li+
C. 工作时OH-向钢电极移动
D. 放电时电子的流向:锂电极→导线→钢电极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池以金属锂和钢为电极材料,LiOH为电解质,锂做负极,钢为正极,钢上发生还原反应,A正确;
B、锂水电池中,锂是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Li-e-=Li+,B正确;
C、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原电池的负极,即放电时OH-向负极锂电极移动,C错误;
D、放电时电子流向为负极→导线→正极,即锂电极→导线→钢电极,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答的关键,注意电极名称、电极反应、离子移动方向、电子和电流方向的判断,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注意结合放电微粒和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分析。
第15 页共21 页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某实验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黑色和红色交替的现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水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水浴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干试管a中能收集到不同的物质,它们是________。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4)若试管a中收集到的液体用紫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显红色,说明液体中还含有______。要除去该物质,可在混合液中加入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a.氯化钠溶液b.苯 c.碳酸氢钠溶液d .四氯化碳
【答案】(1). 2Cu+O22CuO (2). CH3CH2OH+CuO CH3CHO+Cu+H2O (3). 加热,使乙醇气化(4). 冷却,使乙醛等液化(5). 乙醛、乙醇、水(6). 氮气(7). 乙酸(8). c
【解析】
【分析】
甲中鼓入空气,且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乙醇蒸汽,氧气和乙醇在铜催化下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乙醛和水,进入乙中的为乙醇、乙醛,在冷却下收集到乙醛,集气瓶收集氮气,据此解答。
【详解】(1)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又氧化乙醇生成乙醛、铜和水,因此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黑色和红色交替现象,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2Cu+O22CuO、CH3CH2OH+CuO CH3CHO+Cu+H2O。
第16 页共21 页
第 17 页 共 21 页 (2)常温下乙醇是液体,参加反应的是乙醇蒸汽,则甲水浴的作用是加热,使乙醇气化;生成物乙醛是液体,则乙水浴的作用是冷却,使乙醛等液化。
(3)由于是连续反应,乙醇不能完全被消耗,则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干试管a 中能收集到的物质是乙醛、乙醇、水。空气中含有氮气不参与反应,则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
(4)若试管a 中收集到的液体用紫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显红色,说明显酸性,因此液体中还含有乙酸。四个选项中只有碳酸氢钠能与乙酸反应,则要除去该物质,可在混合液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答案选c 。
26.Ⅰ.已知:反应a A(g)+b B(g)?c C(g),某温度下,在 2 L 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 、
B ,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经测定前4 s 内v (C)=0.05 mol·
L ?1·s ?1,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若上述反应分别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经同一段时间后,测得三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