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气体成分
粮堆中的气体成分对粮食呼吸有影响的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氧气
显然,粮食储藏的稳定性受到温度和水分的综合影响。
是影响呼吸的主要因素。在氧含量较低时,呼吸随氧含量的增加而加强,但氧含量增至—定程度时,呼吸不再增强,氧气浓度降至5%~8%时,呼吸很微弱。氧气浓度降至1%时,呼吸甚微,此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往往都会发生。因此,低氧可抑制粮油的呼吸作用,这对保持粮油品质非常有利。
二氧化碳浓度对呼吸也有明显的影响。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条件下,活细胞处于麻痹状态,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从而抑制粮油的呼吸作用。当粮堆中二氧化碳浓度增至14%~22.8%时,能明显抑制粮油的呼吸。 氧气和二氧化碳对呼吸强度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其作用不可分割。二氧化碳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可因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减轻,但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高二氧化碳和低氧气浓度条件下,对粮油呼吸的抑制作用最大。
氧气和二氧化碳对呼吸强度的影响还与温度有关,在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氧气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若温度升高,会引起大量氧化不完全产物的积累,从而阻挠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逐渐降低呼吸强度,甚至死亡。因此,在密闭储粮中,应保持低温。 (4)籽粒状态
粮油籽粒状态不同,呼吸强度亦不同。凡未熟粒、冻伤粒、胚大的粮粒,含水量较高,可溶性物质含量多,呼吸强度较大;破碎粒、虫蚀粒,
均易吸湿返潮和遭受有害生物侵袭,呼吸强度较正常粮粒大;受潮、发热或生过芽的粮油,因酶已活化,虽重新晒干到原来的干燥水分,其呼吸强度仍比正常粮油大得多;粮粒表面粗糙,内部组织外露并且带菌量高的粮油,比表面光滑、带菌量低的粮油呼吸强度大。所以,粮食在入仓前,应进行清理分级,在储藏时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分别处理。 (5)其它生物体
除粮粒本身外,整个粮堆的呼吸作用,在较大程度还受其它生物体呼吸作用的影响。微生物、储粮害虫、草籽和有机杂质对粮堆呼吸作用都有很大影响。
5、呼吸作用与粮食储藏的关系 呼吸对储粮的影响有利弊两个方面。 (1)有利方面
①促进新粮后熟,改善品质
呼吸作用可以促进粮食内部有机物质的合成,从而促进粮食后熟,提高粮食储藏的稳定性。 ②保持生活力
呼吸是反映种子生命力保持状况的指标。储粮只有保持微弱的呼吸,才能维持其生活力,对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从而保持粮油的新鲜度。 ③有利于自然缺氧储藏
在气调储藏中,可利用粮食的呼吸作用,消耗粮堆中的氧气。对于干燥粮油进行自然缺氧储藏,不仅可抑制粮油自身旺盛的呼吸作用,还可防止虫、
(2)不利方面 ①消耗营养物质
霉危害,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
粮食呼吸作用要消耗营养物质,不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会引起干物质的损耗,使储粮重量损失。呼吸愈强,时间愈长,干物质的消耗愈多,损失就愈大。 ②增加粮堆水分
粮食在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水,增加了粮堆水分。如粮堆通风不良,呼吸产生的水散发不出去,会造成粮食水分增加或粮堆湿度增大,旺盛的呼吸会导致粮堆返潮和“出汗”,甚至 “结顶”。 ③增加粮堆温度,导致储粮发热及霉变
粮食在呼吸时所放出的能量,只有极少部分用来维持本身的生理活动,绝大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出来。强烈的呼吸会使大量热量积聚于粮堆中,若不能及时散发,将使粮温升高,导致储粮发热,甚至霉变。 ④改变粮堆气体成分
粮油呼吸时要消耗氧气,增加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粮堆中氧气浓度不断下降, 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特别是呼吸强度大的高水分粮,在不能通风的条件下,氧气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积累更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将转向缺氧呼吸,逐渐积累乙醇,毒害活细胞,使粮食生活力丧失。因此,对高水分粮应注意通风。 (二) 后熟作用 1、后熟作用的基本概念
(1)后熟
粮食从收获成熟到生理成熟的变化过程称为后熟作用。完成后熟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后熟期。
粮食籽粒在植株上达到成熟后,即可收获,这时粮油只完成了收获成熟(也叫形态成熟或技术成熟),但在生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其主要表现为:虽具有生活力,但因胚还未完全成熟,而不能发芽或发芽力低;粮粒内可溶性物质较多,还需继续合成高分子物质;加工成品率低,食用品质较差,呼吸强度高,耐藏性差。
粮食收获后,经一段时间的储藏,使其发芽率、食用品质、工艺品质等都 达到了应有的水平时,粮食在生理上才达到了完全成熟。粮食是否完成后熟,一般是以籽粒群体正常发芽率能达到80%作为完成后熟的标准。后熟期的长短,随着粮种、品种、产地以及储藏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白皮小麦的后熟期最短的只需5天,红皮小麦可长达30~90天以上,玉米为11~18天。 (2)休眠
粮食的休眠是指收获后的种子由于受到内在因素或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一时不能萌发或萌发困难的自然现象。休眠一般分为强迫休眠和后熟休眠两种。 ①强迫休眠
强迫休眠是指种子在生理上已完成后熟,具有萌发能力,但得不到适宜的萌发条件而不能萌发的现象。这种休眠一般是受人为造成的环境影响而强迫其不能萌发。如把储粮的水分降到安全水分;或利用低温储粮技术把储
粮温度降到使其不能萌发的温度;或利用缺氧储藏使其得不到萌发所需要的氧浓度等。在储粮中,一般只要控制其中的—个条件,种子就不能萌发,一旦能完全提供这些外界条件,种子就可以萌发。 ②后熟休眠
后熟休眠是指种子本身在生理上还没有完成后熟而引起的休眠,也称生理休眠。这种休眠是因为种子本身的内在因素达不到萌发要求所致,即使给予它适宜的水分、温度和氧气等条件,也不能萌发或发芽率很低。造成后熟休眠的主要原因是:胚没有发育成熟;内部的生化反应处于合成状态,储存的物质不能被胚直接利用;粮粒中存在有抑制萌发的化学物质,如氨、有机酸、氰化氢、植物碱等;种皮和细胞壁的透气和透水性很低,不能将水和氧等萌发条件供给种子内部需要;缺少种子萌发的内源激素等。 2、后熟期间的变化
粮油在后熟期间的变化,主要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三个方面。 (1)物理变化
粮粒在完成后熟后,细胞内的高分子物质已充分合成,干物质含量达到最高水平,其物理性质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体积缩小,硬度增大,重度增加,散落性变大,种皮由紧密变为疏松呈多孔状态,透水性与透气性得到改善,储粮稳定性也随之增强。 (2)化学变化
粮油在后熟期间的化学变化主要是以物质的合成作用为主,分解作用为次,即种子内部各种简单的低分子物质继续合成为复杂的高分子物质,氨基酸、脂肪酸、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而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逐渐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9)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