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7)结尾说作者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为什么?
扩展延伸:学习完本文,你有何感受?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课堂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当堂训练】
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第3、4、5三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
2.“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
3.“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一句中的“果然”两字包含什么意思?
4.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摘录下来。
5.童年的你有类似文中小兄弟的经历吗?如果你是小兄弟,面对这样的遭遇,你会怎么做呢?
6.“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中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第二课时)》学案(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