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测试混凝土的基本方法 与工程实例分析
网络的大小可视构件大小而定,例如第一级网络采
用30cm间距,然后在声时变化的点上再划出二级网络
(例如10cm),将各等声时点连接起来即成“等声时
线”,在等声时线的范围中,声时最长的点即为该缺陷
区的“中心”位置。
为了定量地确定缺陷的存在,近年来普遍采用
统计方法。其具体方法是用被测构件的各测点声时
值t和超声穿透距离L求出声速C,然后根据已知
的R=f(C)关系,换算出各测点的估算强度R。
假定所有测值总体呈正态分布,求出其平均强度R
和标准差S,则判定某点存在缺陷的依据为
Ri R 2Sc (3) 图7多级网格法探测缺陷区示意图 若第i点的强度值Ri符合上式,则该值出现的概度只有2.27%,即出现的机率极少,如果有,应是一异常点,可视为存在缺陷的可疑位置。
当被测对象的R=f(C)关系不明确,难以将C值换算成R值时,可直接用C值的统计结果作为判别依据
Ci C 2Sc (4) 式中,C为所有测点声速平均值;Sc为声速值的标准差;Ci为第i点的声速值。 当被测构件的厚度不变(即声程L不变)时,也可直接用声时值的统计结果作为判别依据: ti < t+2St (5) 式中:t为所有测点声时平均值;St为声时值的标准差;ti为第i点的声时值。
以上判据中未反映测点的影响。为了更确切地判别缺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曾提出如下判别方法:首先计算出结构物各测点估算强度的平均值R及标准差S,然后分两种情况对各测点进行判断。
1.孤立的低强度点
计算出该点强度和平均强度之差与样本标准差的倍数z,即 (R-Rmin)/S=z (6) 式中:R为所有测点的平均强度值;Rmin为孤立低强度点的强度值;S为强度值的标准差。再从正态分布表上查得Rmin=R-zS时出现的概率P,然后算出在N个测点中Rmin可能出现的次数 M=NP (7)
式中:M为Rmin在正态分布的数值样本中可能出现的次数;N为测点总数;P为Rmin在正态分布的样本中的概率。
其判为缺陷的条件是 M<1 (8)
即在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强度值是不应当出现的,现在出现了一个点,说明是异常点,应判为缺陷。
2.几个相邻点的强度都低于某一最小强度的区
通常取最小强度Rmin=R-2S,即z=2。这时Rmin出现的概率为P=2.28%。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超声波测试混凝土的基本方法与工程实例分析(9)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