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静坐与禅修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3 20:15:10 本文由闁诲孩绋忛崐鏇犵紦妤e啫绫嶉柣妯哄暱婢癸拷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参究本心前三阶段实修次第表 阶段 实修次第 1.依数 数 2.安住数 息 3.念数 法 4.守数(心息相近) 5.念随息 随 6.随顺住 息 7.养正念 一、启蒙阶 法 8.身受淡(守息) 启信发愿 1.相续念 2.安住息(知分明) 3.念念数(身轻安) 止 4.念念息 息 5.念念心(心轻安) 法 6.安住念 7.念住觉明 8.守正念(入一心) 观1.觉知入出 息2.觉知短长 法 3.觉知粗细 4.觉知名色 5.体验五蕴 二、入门阶 体验气息 转6.体验生灭 修 7.体验无常 法 8.体验无我 念 9.体验离欲 住 10.体验灭随 11.体验舍弃 1.体验喜受 受 三、念住阶 2.体验乐受 念 体验生命 3.体验心行 住 4.安定心行 禅定 发慧 日用力 身松、息顺 无 无 境空、忘身 境空、身轻、息绵、无 心静 专注力 欲界定 (近行定) 正念 境身皆空、息淡、识不空、觉不空 警觉心 初禅 (安止定) 念觉支 境身皆空、息止、择法觉支 识不空、觉不空 觉知力 念力 初禅或以上 境身息皆空、识名色分别智 觉观力 淡、觉不空 - 13 -

第四、觉观阶(体验烦恼)起,依「大乘三系」修持。即:(4)觉观阶:修持天台三观与中观,(5)无生阶:修持唯识观,(6)菩提阶:修持金刚三昧。

数息法实修偈颂

息来数一呼出二,一入一出尽头十;

管吸管呼两相宜,吸静呼松数数字。(1.依数) 随顺呼息松筋骨,吐吶形松安住数;(2.安住数) 妄念纷飞身境扰,攀缠失念不得数。

过失莫慌重头来,吸息念数随气入,(3.念数) 呼息念数筋骨松,依数松静身息心。

境身散乱扰数失,莫急莫弃守数息,(4.守数) 住数守窍莫安头,丈夫安丹妇安心。 数字妄念并行起,强吸醒脑增警觉, 妄念境身狂嚣歇,昏沉不请自来探; 警觉心弱再失念,得失轮转莫忧虑, 数数吐吶警觉生,心息相近身形松。

数息法的目标:体验\心息相近身形松\,即是「身松」、「息顺」的禅境。必须每次静坐均能维持这种体验。

随息法实修偈颂

念吸念呼双选一,气弱体衰单选吸, 神情亢奋选呼息,选吸选呼莫交错。

吶吸静气脑门清,念随入息数数字,(5.念随息) 守窍松形息尽出,吶气数息呼不数。 或住呼息吐浊气,守窍松形数字数, 吐尽返吸念随息,气入丹田守住数。

入出息间莫主宰,息长息短随顺住,(6.随顺住) 身境妄念昏沉扰,专注数息养正念。(7.养正念) 警觉心弱再失念,莫随得失莫放纵, 妄念身境终消歇,又来杂念并昏沉; 莫急莫弃不放逸,纵令重头亦不忧, 妄念杂念转正念,正念即是数息念。

息数相依妄念亡,妄亡息长身受淡,(8.身受淡) 息入息出不失念,守息数数身心静。

- 14 -

随息法的目标:体验\守息数数身心静\,即是「境寂、身轻、息绵、心静」的觉受,亲证「身息合一」的禅境。

止息法实修偈颂

一气呵成十念息,管吸管呼依前法,

身松心静息亦长,安般相续绵绵密。(1.相续念) 女守膻中男守丹,或守鼻头静观息,

感知气息随顺住,凝注心数一至十。(2.安住心息) 妄念杂念内外境,自然生起自然灭, 了然于心不攀随,安住心息增警觉。

心思所显森罗象,门头影事知分明,(知分明) 当知累劫烦恼魔,莫拒莫迎默然住。

心息相依念念数,一息十念莫间断,(3.念念数) 吸来呼去数数明,不觉身轻心息顺。(身轻安) 念念数来念念息,心息合一身受失,(4.念念息) 身亡数数自然歇,空魔气动莫随顺,

破魔止动觉知现,念念息来念念心。(5.念念心) 由数转随喜心生,莫攀心喜入轻安,(心轻安) 喜心轻安放舍尽,安住念头细分明。(6.安住念) 身数全失息深细,息细莫慌亦莫作,

念住觉明禅相生,瞰守禅相疑情起;(7.念住觉明) 疑情入思当回互,静观变现守正念,(8.守正念) 心念色身无常谛,生灭随观入一心。(入一心)

止息法三个细部目标

1.体验\不觉身松心息顺\,即是「身轻安」的觉受,增长「警觉心」。 2.体验\念念息来念念心\,即是先后体验到「心轻安」的觉受,养成「觉知力」。

3.体验\生灭随观入一心\,即是「心息合一」的觉受,亲证「剎那定」的禅境。

(「剎那定」详见南传《清净道论》)

- 15 -

启蒙阶段:参究本心的总目标──

禅定体验:一坐中「境寂、身寂、息淡、心止」的现象始终不退失。 亲证境界:自然觉明「心息合一」,而静坐中强烈于日常对境时。 日用力:于历缘对境中,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自然具足「觉知力」,能事先制伏将起的「杂染心」(然而制伏力只是暂时性或间断性)。 禅 修 原 则

一、 依止专业的善知识

目前仿间盛行静坐的教学,有些是着重在医治病症而强健身体,有些是着重在潜能的开发,有些是着重在化解冤孽业障,有些则是宗教型的灵修,??种类不胜枚举。然而,莫论学习静坐的起因、目标为何,正当要学习静坐时,必须寻找真正内行者求教,切勿购买书籍而自行盲修瞎练。当然,在这里静坐,是学到佛教的静坐法,因此就要建立「修定」的基本概念。

与善知识的互动有需要建立几点正确的观念: 1.不要因为面子或善知识的威严而裹足不前,应该主动地去亲近你的善知识,确实地去思惟及实践所教授的方法。勿高傲狐疑、好高骛远、狼吞虎咽、因噎废食或不理不睬。

2.在实行的过程中,无论发生任何困难、任何阻碍,都应主动、积极地请求解除,切莫对自己或对善知识失去信心。但是,也不要过分依赖善知识。

3.如教实践:诚实地将你的问题告诉教导的善知识,并确实遵循指引的方法而去实践它。

4.不要迷执:在自己尚未体悟或充分了解前,切莫盲目地相信所得到的讯息──不论此讯息的性质及传播者是谁。如果在你尚未真实体悟就完全相信,这是迷信而非正信。所谓「迷信」:乃指举凡人、事、物、理念、知识??等,在尚未真正了解或证实前,就完全不怀疑地信奉,这就是「迷信」。

5.合理质疑:应当以正确和理智的怀疑态度,对所接触的新理念和教导方法,实事求是地去充分了解,切莫碍于面子或某种因素,而不去做合理的发问及适度的质询,只一味地狼吞虎咽的接纳尚且不懂的问题。

二、持续对所修的法门产生耐心与热诚

初学者对所教的方法必定生疏,因此应当常与善知识针对方法与实践做双向沟通。最重要的是,必先对善知识建立信心,接着才能对所教的方法生起信心,经由身体力行和双向互动,最后自己对禅修也会产生信心。因此,初学静坐禅修,「耐心」与「热诚」是很重要的二项利器。

- 16 -

搜索更多关于: 静坐与禅修 的文档
静坐与禅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a8ia06nkh1is530736x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