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5最新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3:10:21 本文由恰逢花开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8.2 识别标记一般包括:产品编号、对接焊接接头编号、部位编号和透照日期。返修后的透 照还应有返修标记,扩大检测比例的透照应有扩大检测标记。

18.3 定位标记一般包括中心标记、搭接标记、检测区标记等。中心标记指示透照部位区段的中 心位置和分段编号的方向,一般用十字箭头“ ”表示。搭接标记是连续检测时的透照分段标记, 可用符号“↑”或其他能显示搭接情况的方法(如数字等)表示。检测区标记采取的方式能够清晰标识检测区范围即可。

18.4 内外焊缝余高均磨平的情况,底片上不能直接正确测定和区别检测区位置和宽度时,应采用适当的定位标记(如采用铅质窄条)进行标识。

18.5 定位标记放置的部位还应符合附录c和 d的规定。所有标记的影像不应重叠,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当由于结构原因,定位标记需要放置于胶片侧时,检测记录和报告应标注实际的评定范围,标记影像不得进入检测区源侧表面在底片上的投影区内。

18.6 识别标记允许放置于源侧或胶片侧,所有标记的影像不应重叠,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

18.7 搭接标记放置的位置还应符合图10~17的要求

图10 平面工件或纵焊接接头

图11 射线源到胶片距离F小于曲面工件的曲率半径

图12 凸面朝向射线源的曲面部件

图16 射线源到胶片距离F大于曲面工件的曲率半径

图17 射线源在曲面工件的曲率中心

19 胶片处理 19.1 底片处理

胶片处理一般应按胶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手工冲洗胶片宜在曝光后 8 小时之内完成,不得超过 24 小时。 19.2手工处理推荐条件:

显影温度:18~22℃ 显影时间: 4 min~6 min 定影温度:18~22℃ 定影时间: 10min~12min 水洗温度:16~24℃ 水洗时间: 20min~30min 19.3显影液应采用胶片制造商推荐配方。

19.4高温季节应采用高温坚膜剂配方,高温季节不得使用低电压曝光、高温显影。而低温季节不得使用高电压曝光、低温显影。

19.5定影液也应采用胶片制造商推荐配方。

19.6配制显、定影液的关键是药品称重要准确,配制显影液 的水温一般在30℃~50℃,配制定影液 的水温一般在60℃~70℃,药品应按次序投入,每一种药品需彻底溶解后再放入下一种药品,配制好的显、定影液应静置24小时后再使用。

20评片要求

20.1 评片一般应在专用的评片室内进行。评片室应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光线应暗且柔和。 20.2 评片人员在评片前应经历一定的暗适应时间。从阳光下进入评片的暗适应时间一般为 5 min~10min;从一般的室内进入评片的暗适应时间应不少于 30s。 20.3 评片时,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2.5 时,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 30cd/m 2 ; b) 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2.5 时,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 10cd/m 2

21 底片质量 21.1 黑度

底片黑度应采用黑度计(光学密度计)进行测量,不同胶片透照技术和底片观察技术对应的黑度范围如下:

21.1.1 单胶片透照技术,单底片观察评定,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级:1.5≤D≤4.5; AB 级:2.0≤D≤4.5; B 级:2.3≤D≤4.5。

21.1.2 双胶片透照技术,双底片叠加观察评定,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 应符合 2.7≤D≤4.5 的规定:

注 1:采用分类相同的胶片时,在有效评定区内每张底片上相同点测量的黑度的差应不超过 0.5。

注 2:用于双底片叠加评定的任何单底片的黑度应不低于 1.3。 注 3:应同时观察、分析和保存每张底片。

21.1.3 用 X 射线透照小径管或其他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单底片观察评定时,AB 级最低黑 度允许降至 1.5;B 级最低黑度可降至 2.0。

21.1.4 对检测区进行评定时,对应着不同的胶片透照技术或不同的底片观察技术的区域的黑度范围应分别在检测报告中进行标识。

21.1.5 评定区的最大黑度限值允许提高,但观片灯应经过校验,观片灯亮度应保证在底片最高黑度评定范围内的亮度能够满足 20.3 的要求。 21.2 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

单壁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时应符合表 1 的规定;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时应符合表 2的规定的规定; 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 像质计置于胶片侧时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21.3 其它要求

底片上,定位和识别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底片评定范围内不应存在干扰缺陷影像识别的水迹、划痕、斑纹等伪缺陷影像。在采用双胶片叠加观察评定时,如果其中一张底片存在轻微伪缺陷或划伤,在能够识别和不妨碍底片评定的情况下,可以接受该底片。 表 5 丝型像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

表1 像质计灵敏度值――单壁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

应识别丝号 (丝径,mm) 18(0.063) 17(0.080) 16(0.100) 15(0.125) 14(0.160) 13(0.20) 12(0.25) 11(0.32) 10(0.40) 9(0.50) 8(0.63)

表2像质计灵敏度值-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像质计置于胶片测 应识别丝号 公称壁厚(T)范围,mm 公称壁厚(T)范围,mm AB级 ≤1.2 >1.2~2.0 >2.0~3.5 >3.5~5.0 >5.0~7.0 >7~10 >10~15 >15~25 >25~32 >32~40 >40~55

搜索更多关于: 2015最新射线检测工艺规程 的文档
2015最新射线检测工艺规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8zaw0zrou6tck09hlhh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