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第八册
第一课 种子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复习课文:
1、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3、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都经过精心挑选)] 4、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表情、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表情: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5、用边读边演的方式,理解和体验小女孩交种子的过程。
6、学习使用细致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情。师生互动,以边演边说的方式练习写一段话:妈妈炒菜、工人搬大石头等。
7、最后一段,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练习用“因为??所以??”造句。
9、听写词语并纠错:
略微 羞涩 裤子 惭愧 掠夺 唯恐 凝望 落落大方
小学语文S版第八册
第二课 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和好处。
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冰心奶奶在这篇文章中,详细而又真实地记录了她在游览颐和园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不仅赞美了春光,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和殷切的希望。
复习课文:
1、 第二课的课题是从哪句诗里改编而成?
古诗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你们知道诗意吗? 为什么冰心奶奶却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学过课文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儿童多、活泼可爱→花儿旺盛→花儿和儿童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带来欢乐。)
儿童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儿童多处春光肯定美丽;另外,冰心奶奶特别喜欢儿童,在她心目中,儿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本身就像充满希望的春天。
2、读课文,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按作者游览路线,说说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①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魔术匣子”和“小天使”分别比喻什么,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②“那几棵大的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让你感觉到什么呢?学生畅谈对春天的感悟,(充满生机,喷涌而出,尽情舒展)
③用“??像??”说几个比喻句。注意前后须是不同物。 5、练习变换句式,体会双重否定加以肯定的作用。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的。 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怎么会找不到春天呢? 这道题我不是不会做! 这道题我当然会做。
小学语文S版第八册
这道题我怎么可能不会做呢? 6、听写词语并纠错
成百盈千 座无隙地 聚精会神 大概 匆匆 释放 树梢 额头 纽扣 感召 旺盛 分拣 浑身解数
小学语文S版第八册
第三课 钓鱼
课文特点:课文在记叙过程中插入了许多许多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从而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要求认要求写的生字,掌握“筋疲力尽、沮丧、启示、辉映、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懂得从小做一个不贪便宜,诚实,守信有道德人。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复习课文
1、听写生字词:捕捞、辉映、剧烈、上钩、距离、争辩、皎洁、乞求、沮丧、道德、抵制、操纵 重点指导:乞、辩、丧、德
2、你还会用课文的生字组什么词?
3、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这是一条怎么样的鱼?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5、父亲要求我放鱼的时候,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 急切、大声争辩、乞求、依依不舍
6、从这件事情中作者得到了什么启示?(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我们来看这一句话: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后面的鱼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里的“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成年后会让他心动的有什么?(汽车,洋房,金钱,名声等一切对他有好处的东西) 面对这些诱惑人的“鱼”时,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态度? (“我就会想起三十四年前和父亲钓鱼的事,眼前浮现出父亲坚定的神情,耳边仿佛响起父亲不容争辩的话语。于是,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7、总结:没有人知道我是什么时候钓上来的,这是条我从没见过的、大的、漂亮的鲈鱼啊,所以会觉得放掉到手的鱼是一件很难的事。34年前,当时的我并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放掉鱼是不情愿的,是迫于父亲的威严,不理解这么严格的教育是为什么。
但是34年后,他所做的一切是自觉的行为,正是由于从小接受父亲这样严格的教育。他不但理解了父亲,还充满着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假如我们都从日常小事中得到锻炼,必将走向成功。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8、读一读文中这几个词语,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依依不舍(AABC)头头是道、窃窃私语、历历在目、欣欣向荣、亭亭玉立、彬彬有礼
静悄悄(ABB)毛茸茸、光秃秃、阴沉沉、水灵灵、沉甸甸、酸溜溜、亮晶晶、羞答答、暖洋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