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四、如何消除工作分析中员工恐惧心理
Dean进入某公司后有点找不到北。有事,A部门说?归B部门管?,B部门称不知道,让他找C部门。Dean觉得有必要对岗位和责任进行梳理,建议HR部门进行工作分析。HR经理却摇摇头告诉他,员工对此发怵,不配合,工作分析很难进行。原因何在呢? 【症状1】准备不充分
人力资源专员小V接到指示,公司在这个月将开展工作分析。人力资源部的每个成员自然成为工作分析小组成员,小V要负责销售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分析。他决定先从普通的销售员开始,从下往上分析,把销售经理摆在最后。
事实上,普通员工的态度并没有小V预期的那样配合。?工作分析?干吗用的?你们人力资源部还真是吃饱了没事干。?资历深厚的直接质疑小V。?哦,是不是要裁人啦?怎么突然要分析工作了呢??胆小者支支吾吾,疑心重重。?真抱歉,手头忙,等过一阵再谈吧。?态度冷淡不配合的更不在少数。一周下来,小V精疲力竭,却收获寥寥。 思考:你认为员工为何对小V工作或质疑或冷淡?小V应该怎么办? 【症状2】事后大地震
人力资源经理Luna,刚从某外企跳槽到一家民营企业,发现企业管理有些混乱,员工职责不清,工作流程也不科学。她希望进行工作分析,重新安排组织架构。一听是外企的管理做法,老板马上点头答应,还很配合地作了宣传和动员。
Luna和工作分析小组的成员,积极筹备一番后开始行动。不料,员工的反应和态度出乎意料地不配合。?我们部门可是最忙的部门了,我一个人就要干3个人的活。??我每天都要加班到9点以后才回去,你们可别再给我加工作量了。?
多方了解后,Luna才知道,她的前任也做过工作分析。不但做了工作分析,还立即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大调整。不但删减了大量的人员和岗位,还对员工的工作量都作了调整,几乎每个人都被分配到更多活。有了前车之鉴,大家忙不迭地夸大自己的工作量,生怕
11
工作分析把自己?分析掉了?。
思考:你认为Luna的前任在进行工作分析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问题?你认为现在Luna应如何办?
【症状3】问题大而无当
?请你谈谈你这份工作对公司的价值。?听到这样的问题,Carol愣住了,该怎么回答呢?当然要说价值很大啦,怎么大呢?思索了半天,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能说?我的工作是公司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心里暗想,这回答还真是废话。
不仅仅是Carol,还有不少员工都在面谈中遭遇这样的?宏观?问题。原本以为工作分析,人力资源部在了解情况后会对每个人的工作做个评价;谁知道,上来就让员工自己谈价值。这下可把大伙难住了,说高了,一听就是空话;自谦一下,不等于让人家来炒鱿鱼?只好统一口径,简单几句话把进行工作分析的人打发走了。 思考题:
1、你认为在进行工作分析的面谈环节中,Carol及其他员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如果你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办?
12
案例五、“人才楼”为何人去楼空?
北京市顺义区一家乡镇企业——顺义阀门厂为外聘大学生盖的?人才楼?最近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过去住着30多名大学生的?人才楼?里却住进不少租房户,大学生却只剩下1人。这家企业为吸引人才而专门盖一座楼,可谓用心良苦。那么,为何会形成如今人去楼空的结局呢? 应聘人才集体辞职
北京顺义阀门厂曾被评为农业部先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达标先进单位。为了寻求大的发展,1998年,该企业雄心勃勃地启动了?换三茬人?的计划:第一茬:基层领导班子100%换上引进人才;第二茬:中层管理要害部门的第一把手50%换上外聘高级人才;第三茬:招聘、培养年轻骨干充实到厂级副职的位臵上。换人的原因,用厂长周青的话讲:企业发展的速度很快,自1994年开始,产量以每年翻三番的速度提高,但随着产品在社会上占有量越来越多,充实技术力量、增强发展后劲成为当务之急。
1998年年底,?人才楼?盖成了,班车开通了,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拿下了,招聘来的30多名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充实到了管理、技术和营销岗位上。一年之后的1999年年底,人们听到的消息竟是:厂里外聘的高级工程师已经走了几拨,而新聘的30多名大学生除剩1人外,集体递交了辞职报告并陆续离厂。目前,外聘人才的岗位已被一些从大单位退休反聘的人员和从社会上临时招聘的人员代替。现在与工厂仅一路之隔的?人才楼?显得出奇的冷清,其绿瓦白墙漂亮的外貌也被村里其他建筑衬得很不协调。 离去原因各有说法。 大学生们为何离去?
厂长周青不无惋异地告诉读者:一是因为招聘的大学生们大多数来自外地,到了北京以后,随着接触面的扩大,有了更好的选择,所以就跳槽了;二是由于厂里在管理上没有经验;三是由于内部老职工的排斥。
13
厂里的老职工们却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理由是厂里在待遇、政策上一惯偏爱宠坏了他们。
为这项人才战略招兵买马的原该厂人事部部长荆先生则认为:?厂长的任务不是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但顺义阀门厂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荆先生认为,公司应该明确各个职位的工作内容、资格和升迁要求、待遇水平,使每个职工都了解自己的奋斗目标。此外,企业还要制定一项特殊的人才计划,专门奖励表现优异的员工,大家公平竞争,谁干得好就用谁。
大学生们却认为,与其他公司相比,他们在顺义阀门厂并没有得到特殊的待遇。他们把对企业的种种抱怨归结为一点:看不到发展的前途。这也是他们集体辞职的根本原因。据介绍,顺义阀门厂当初在招聘时不是根据岗位的要求,对不同的人才做能力界定。而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的应聘者,用完全一样的能力模式面试同一批员工。因盲目性较大而被招聘来的大学生王小姐认为,造成人才离职的关键是没有用好。王小姐充满感情地说:?其实这个厂有许多优势,地理位臵好,在同行业中硬件也很好,但是经营总是在原地踏步,厂里的主业收入还不如出租房屋收的租金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乡镇企业里的大部分职工都是以前当地的农民、厂长的乡亲们,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层领导有不少也存在类似情况,虽然厂长很辛苦,但一时也改变不了现状。最让人不满意的是来该厂都4年时间了,至今劳动合同没签,保险没上。?面对这种状况,王小姐表示只要有合适的地方即会离去。 乡企人才不适为何成通病
反观整个事件的始末,客观地说,厂长可谓是颇有胸襟,企业也是求贤若渴,但一幕外聘人才与乡镇企业分道扬镳的悲剧还是发生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最近有关方面去了解情况时,遇到了顺义阀门厂从沈阳铁岭阀门厂高薪临时聘请来解决技术问题的蔡总工程师和孙总工程师。旁观者清,对于顺阀厂这种人才离职现象,他们
14
认为,厂里引进人才客观地讲是厂长比较重视,老员工比较抵制,厂长也有很多为难之处。不过,现在一些老员工也逐渐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只有极少数人还认为外聘人员是来赚钱的。
从首钢聘请来的吴主任也对顺义阀厂的情况感到惋惜:?顺义阀门厂现在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天利,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企业要发展最主要的是人才;而乡镇企业由于受自身素质所限,没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其实,吴主任已为该厂想出了许多企业该落实的制度措施,却没能用上。
有意思的是,几位高薪外聘的老人们虽然对厂里给的待遇感觉不错,却齐声感叹厂里的管理是个大问题。他们认为,长此以往,这个厂很危险。目前厂长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根深蒂固的乡亲观念,却左右着他对人才的使用。
由于外部竞争的压力,想招聘人才提升技术含量和员工素质,却因为内部环境而留不住人,是目前许多乡镇企业的通病。如何利用好人才为企业做出大的贡献,如何处理好人才与本企业的关系,正是乡镇企业领导们一直头疼和思考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现代企业制度专业的邓荣林教授认为,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是由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产权不明晰,乡镇企业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别的什么制,没有严格的界定;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问题,不少企业没有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人事制度不合理,大多没有建立起公平竞争、有透明度的人事制度,没有按市场规律去运作;四是内部环境存在问题,企业因外部竞争激烈急于招聘人才,却没有解决内部人员的裙带问题。邓教授认为,上述几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要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以规范的公司制度来运作,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也是乡镇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1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人力资源管理22案例 (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