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到、往、趋。卦、爻这两个东西,它们分别指示所应当趋向、回避的方
向。
总结,以上为第三章。这一章教人要弄懂“彖象爻变”的内容,进而解释吉、
凶、悔、吝和无咎的含义,从而说明《易经》对人事的指导意义。
四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天文”,指天象,日月星辰及其运行的规律;“地理”,指地形,高山、
丘陵、河海、平原。“幽”,指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或规律,隐秘而不显现;“明”,指天地间可以用感官感知的事物或现象。“幽明”,指不可感知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可以感知的外部现象。“故”,原故。即对事物何以不可感知和可以感知的缘故。就是说,“天文”和“地
理”表现形式及其变化,是由于阴阳及其相互消长的原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原”,考查、推究;“始”,初始;“反”,反复推求;“终”,终末、
终结。“说”,学说、道理。考查生命的原始,反复推求它的终结,就知道
生与死的过程、规律和道理。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精气”,精微之气。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凝聚而成,人秉聚
阴阳的精微部分,因而与万物不同。气聚而有生命的存在,精气是“神”的物质载体。人的阳神叫魂;人的阴神叫魄,死后叫“魂魄”。“游魂”,魂魄之气游散而使之发生变异,故为“鬼”。“情状”,真实的状况。考察精气如何凝聚成物,魂魄如何游散而发生变异,就可以知道鬼神的真实情况了。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易经》揭示的易理与天地相似,所以它不违背天地运行的规律。换言之,
易理是天地运行规律的反映。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知”,智也。“周”,周普,广泛地包含。“济”,救济、成就。“过”,
偏差、过失。《易经》的智慧包含、概括了宇宙万物。易理(道)能成就天
下的事情,而不会发生偏差或过失。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旁”,溥也,广泛、普遍。“流”,流溢,溢滥,过分。“不流”,适中。
广泛推行易理,而不走向极端。“乐”,喜爱,引申为“认识”。“天”,天道,自然规律;“命”,个人所处的客观外在的生存条件。认识自然的规律,知晓自己生存的环境,使自己作事不带盲目性,就不会产生忧愁。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土”,土地,环境。“敦”,真诚、实实在在。安于自己生存的环境,真
诚地施行仁爱,就能得到众人的爱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高亨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一句在这里,与下一句“范围天地之化”句,合乎逻辑地联系在一起,高亨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我把此句移到此处。“准”,均平、齐等。“弥”,遍也、大也。“纶”,音lún,络也,网络。“弥纶”普遍包涵。《易》所讲的“易理”与天地是相等列的,所以它普遍包涵天地之道,即易理揭示的宇宙的普遍规律。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
无体。
“范围”,包括、包含。“过”,超过、过失、偏差。“曲成”,想方设法成全。“遗”,遗失、遗漏。“通”,通晓。“知”,智慧。“方”,方面、局部。易理包括了天地变化的规律而不会的偏失;周密地成全万物而不遗漏,通晓昼夜变化的规律有智慧而无不知晓,所以神妙而不局限在某方面,而
《易》变化无穷而没有因定的体式。
总结,以上为第四章。此章阐述了易理无所不包、广大悉备的特点以及它的
认识功能和指导价值。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阴阳”是《周易》哲学的核心范畴。阴阳的对待、消长、转化,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的变化规律就是“道”。“继”,传继、传承、接续。《乾·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传继乾元之阳气就是“善”。“成”,成就、成功。“性”,生也,生存。“成之者性”,指坤阴顺从乾阳之道而成就地上万物的生命,使之得以生存。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阴阳”之道极为复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不同的认识。仁者
从仁的角度观察就是仁爱,智者从智慧的角度观察就是智慧。百姓日常运用阴阳之道,却对它全然不知。“鲜”,少也。“君子之道”,君子所倡导的全面的“道”。仁者智者认识的道是不全面的,百姓全然不知道“道”,所
以,能认识君子的全面之“道”的人就少了。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诸”,之于。这里省略了主语,“阴阳之道”。“显诸仁”,“阴阳之道”
表现于外的是它生育万物的仁德;“藏诸用”,潜藏于内而不被察觉的是生
育万物的作用。“鼓”,动也。由于阴阳的作用,化生万物,推动万物产生、变化、发展,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圣人运用“道”,促进社会的进步是与
自然过程不同的社会进程。“道”的运动自然无为;圣人以济世救民为己任,
总是忧虑能不能实现这样目标,所以说“道”不会与圣人同忧。
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盛德大业”,极高德行,弘大的功业。“至”,极也。阴阳之道为人类树
立的仁德和建立的功业算是极高的吧!“富有”,阴阳包含宇宙万物。“大业”,阴阳成就宇宙万物,由于它富有就能成就宇宙万物之大业。“日新”,阴变阳,阳变阴,生生不息,日新月异。阴阳的变化使宇宙不断的更新,获得新的生命,就是它的极伟大的仁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
不测之谓神。
“生生”,生而又生,生命不息地创新。“易”,变易。变易的本质和过程
就是生而又生。“成象”,成为形象、象征。“乾”为天。画出成为象征天
象的符号叫做“乾”。“法”,度也,法则。“坤”,地也。仿效地理的法则而画出的符号叫做“坤”。“极”,尽也。“数”,指大衍之数(50)。“极数”,用55根蓍草来进行卜筮,可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就叫做“占”。“通变”,通晓事物变化有规律,按已知的规律做事情,就叫“事”。阴阳变化无穷,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也有其偶然的不可预测的一面,这个不可预
测的部分就叫“神”
总结,以上为第五章。此章着重论述《周易》的阴阳之道的内涵、性质以及
阴阳之道的认识功能和社会意义。
六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易”即阴阳之道,它是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所以
说“广矣大矣”,即易道“广大悉备”。“卸”,止也。“不卸”,不止,
没有边际。用来考察远的事物,没有边际,没有时空的界限。“迩”,近也,“静”,审也,审明;“正”,正确,中正。用来考察近处的事物,审明而正确。“备”,完备。用来考察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十分完备而不会缺失。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乾”,天也。“专”,借为团,圆也。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静止时是圆形的,包容着大地。“直”,正也,按天固的规律运动,布云降雨,生育万
物,所以能“大生”宇宙万物。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坤”,地也。“翕”,音xī,闭合。“辟”,开启。地静止的时候,地气
关闭,不生草木;地运动的时候,地气开启,生出草木,所以能“广生”宇
宙万物。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天广地大,故易道的广大与天地相配。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通达,故易理的变
通与四时相配合。阴柔顺,阳刚健,故与日月相配合。平易简约的易理所反
映的宇宙的美善原理与至极的德行相配合。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子”,孔子。“至”,最也。孔子说,《周易》之道是最高最完备啊!《周
易》是圣人用来尊崇道德而广大事业的。“知”,智慧。“崇”,崇高。“礼”,
礼节。“卑”,谦卑。《礼记·曲礼》,“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天高在上,地卑在下,所以崇高效法天,谦卑效法地。“设”,立也。天立于高位,地立于下位,《易》道运行于天地之间。“成性”,用易道修身养性,就能完成人的仁德之性,同时又能使仁德之性存在而又存在,不会丧失,这是通
向“道”和“义”的门户。
总结,以上为第六章。此章着重论述易道的巨大功能。
七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赜”,杂也,复杂。“拟”,摩拟,模仿。圣人看见天下种种复杂的事物
和现象,模仿这些事物的形态和容貌,用它来象征这些事物,使之与物本身相适当、适宜,所以就叫做“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
之爻。
“会”,合也。“通”,相通。“会通”,会合相通,观察归纳出共同相通的、普遍的规律性东西。“典礼”,典章、礼法制度。运用易理所包含的尊卑、法式的规范,以推行其官方制定典章礼仪法度。“系”,联属、连接。在爻画的后面连接上言辞,用来推断事物或现象吉凶,所以叫做“爻”。爻,
效也,是仿效事物运动变化的符号。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恶”,音wù,鄙视、轻视。“至”,最也、极也。在谈到天下最复杂的
事物时,不能轻视而胡言乱说。“乱”,错乱,违背。在谈及天下最高的、
终极的运动时,不能乱说而违背它的规律。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拟”,模拟。“拟之”,模拟事物的形象。“言”,言说,含有主张、学说、理论的意思。易理存在的易象之中,所以“拟之而后言”,就是从易象中去领悟易理,懂得了易理就可以言说,就能讲出道理了。“议”,评论、审议、选择、斟酌。“议之”,审议事物的情状,了解事物的实情,了解事物的实情后而采取行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了解反映事物的易象,从易象中了解其中所包含的道理,用来指导人的行动,就算懂得了《周易》的变
化的道理了。
高亨认为,下面应该接“大衍之数”至“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因错简
到了后面去了。来知德认为,以下孔子引用“鸣鹤在阴”等七条爻辞来证明
“拟议以成其变化”的道理。
总结,以上为第七章。此章着重说明“易象”是对天下复杂物象的模拟;
“爻”是对天下事先运动的仿效。“象”和“爻”表达了《周易》的变化哲
学,遵循它就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
八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这句为中孚卦九二之爻辞。“鹤”,一种大型的飞禽,常活动于平原水际和
沼泽地带。“阴”,水的南面。“子”,指幼鹤。“和”,唱和,跟着鸣叫。
“爵”,酒杯,这里指酒。“靡”,共也。“靡之”,共同饮酒。老鹤在沼泽南边鸣叫着,小鹤也跟着应和而鸣唱;我有美好的酒浆,愿与你共饮欢畅。
这里借用“鹤鸣”唱和之象,引出有酒共饮美酒的人际和谐景象。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
不慎乎?”
“子”,指孔子。这一段着重说明君子的言行要十分谨慎。“居其室”,呆在家中。“出其言善”,说出美好的、善良的言语、言论。“应”,应和、响应、赞同、肯定。“迩”,近处、附近,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应”,反应,这里的反应是回击,反对的意思。呆在自己的家中,说出不善的言论,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有人表示不赞成、反对。“施”,施加,影响。言论出于自身,影响百姓。行为发于近处,远方的人也会看得见。“枢机”,弓弩发射箭的机要。弓弩发出箭之或中或不中,中会有所得,不中无所得,用以比喻言行或得或失,所得就荣耀,所失就会受辱。言行所造成的影响就像是射箭的弓弩一样,十分重要,支配着是否能获得荣耀的关键。善良的言论,高尚和行为可能感动天地,不好的言行,会给你带来耻辱,必须要谨慎说话,
做事情。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系辞传上册注释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