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自我中心性 B.客体永久性 C.守恒性 D.可验证性
4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称为( D )
A、定势 B、最近发展区 C、学习迁移 D、学习准备
43、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C )
A、信任感 B、自主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44、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较短暂的时期,称为( B ) A、成熟期 B、关键期 C、学习期 D、高原期 45、下面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C )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内倾型与外倾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46、韦氏量表主要包括两个分量表,即( B )
A、智力量表与情绪智力量表 B、言语量表与操作量表 C、言语量表与空间知觉量表 D、数理逻辑量表与操作量表
47、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其认知发展主要是( B ) A、感觉和知觉分化 B、感觉与动作分化 C、动作与语言分化 D、形象与表象分化 48、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A ) A、比奈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奈量表 C、瑞文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自我意识的成分包括 (ABC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E.自我调节 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ABCE )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ABCD)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E.逻辑思维阶段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BCDE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与定向性 D、不平衡性 E、差异性 5、以下属于个体群体差异的是(ADE)。
A.男女性别差异B.幼儿与少年的差异C.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 D.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差异E.个体思维方式差异 6、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ABC )。
A.性别差异B.年龄差异C.种族差异D.智商分数差异 E.同龄团体差异 7.以下属于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是(ACD ) A.场独立与场依存B.独立型和顺从型 C.沉思型与冲动型D.辐合型与发散型 E.外倾型与内倾型
8、特殊儿童的类型有( ABCDE )
A智力超常儿童 B弱智儿童 C 学习困难儿童 D盲童 E 聋哑儿童
9.下列选项是对皮亚杰个体思维发展理论的叙述和评价,其中正确是(ABDE )。
A.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图式或认知结构 B.图式或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
C.皮亚杰将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的顺序是:感知一动作阶段、前运算 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D.现在有些心理学家对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的某些观点存在质疑 E.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10.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是(AD) A.乳儿期 B幼儿C童年期D少年期 E青年期 11、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特点有( BCE )
A多维思维 B单维思维 C 思维不可逆 D 具体逻辑推理 E 自我中心 12、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特点有(ABCE )
A思维可逆性 B 去自我中心 C多维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发达 E具体逻辑推理 13、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有(ADE)
A以命题形式进行思维 B形象思维为主 C自我中心
D能进行抽象思维 E能以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14、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 BC )
A社会性情感 B社会性认知 C社会性交往 D社会性能力 E社会性品质 1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前五个阶段是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这5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分别是(ABCDE)
A培养信任感 B 培养自主性 C培养主动性 D培养勤奋感 E培养自我同一性 16、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ADE )阶段
A心理自我 B精神自我 C物质自我 D社会自我 E生理自我 三、判断题
1、 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 和 运动 的分化。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 命题 形式进行的。 X形式
4.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 、 自我体验和 自我监控 。 5、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
6.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 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
8.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 逆向性 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 补偿性 的可逆思维。 9. 埃里克森认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主动性 。X 自主性 10.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与主动感相对应的是内疚感 。 11.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12、一个10岁儿童,测得其智力年龄12岁,其智商是120。
13、有些儿童解决问题的速度很快,但常出错,其认知方式主要是沉思型。X 14、个体社会自我的发展是在3岁以后。
15、斯坦福-比纳量表是斯坦福在比纳-西蒙量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X 推孟。 四、简答题
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2.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
3 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认为,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特征如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多维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2.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3.(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不同。(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优势方面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五、论述题。
王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在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的学生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有的学生则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请分析这种现象并谈谈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育。
认知方式一般是根据两极来描述的,有些学生倾向于采取发散式思维方式,有些学生则倾向于使用聚合式思维方式,了解学生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典型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教师据此并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采取与学生任务相吻合的认知方式。目前较多的是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冲动性与反思型认知方式、辐合型与发散型方式。 (1)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场依存性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性者更擅长学习数学有自然科学。场依存性者较易于接受别人的暗示,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因而场依存性的学习则在诱因来自外部时学得更好;而场独立性者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时常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在数学成绩上。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的偏好。场独立性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合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
(2)沉思型与冲动型。反思型的学生表现出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更多地提出不同假设。而且沉思型学生能够较好的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起冲动型学生,更能抗拒诱惑。
(3) 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型的学生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的学生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教学要想取得成效,提取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必须与学生习惯采取的策略相匹配。这就是要求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于学生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机会。
1.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 )。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华生 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 A.苛勒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3.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
A.建构法 B.发现法 C.顿悟法 D.接受法 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 )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观察学习 C.认知学习 D.认知同化 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
A.感受器 B.感受登记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6.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
A.迷箱实验 B.迷津实验 C.叠箱实验 D.“三座山”实验 7.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 )。
A.社会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主义建构主义 8.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 )。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普遍适应性 D.永恒性
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1.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 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 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13.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语言联结学习
14.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对它们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15.小敏原来很怕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敏身上发生了( )学习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态度 D.言语信息 1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
A.蜜蜂采蜜 B.猴子攀爬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17.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概念学习 D.辨别学习 18.学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是( )。 A.规则学习 B.辨别学习 C.辨别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19.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只能储存( )信息项目 A.5个 B.7个 C.9个 D.11个 20.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就叫( )
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2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创立的。 A.巴甫洛夫 B.列昂捷夫 C.维果斯基 D.鲁宾斯坦 22.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
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23.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24.“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 )现象。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25.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 )。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获得 2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 )。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27.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的是( )。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2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
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叶公好龙 29.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C )。
A.辨别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30.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分泌唾液是( B)。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31.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3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种动机理论属于( )。
A.强化理论 B.成就动机理论 C.成败归因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33.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34.下列概念中(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5.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36.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37.根据强化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38.(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3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暗适应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4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第一章练习(有答案)(1)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