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复垦方案的管护措施和监测措施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0 本文由暖风迷乱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监测措施

土地复垦监测是督促落实土地复垦责任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复垦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措施,是调整土地复垦方案中复垦目标、标准、措施及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预防发生重大事故和减少土地造成损毁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我国土地复垦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1.1土地复垦监测的要求

《土地复垦条例》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土地复垦监测制度,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土地资源损毁和土地复垦效果等情况。”《土地复垦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复垦为农用地的,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在验收合格后的5年内对土地复垦效果进行追踪评价,并提出改善土地质量的建议和措施。”土地复垦监测应满足以下具体要求:

(1)监测工作应系统全面。土地复垦涉及的学科多面广。因此,对复垦区的监测内容不仅包括各项复垦工程实施范围质量进度等,还应包括土地损毁和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的监测,确保复垦区土地能够达到可利用状态。

(2)监测方案应分类,切实可行。我国区域自然环境呈现地带性特征,土地复垦工程措施具有类比性,因此应根据自然环境和生产建设项目自身特点,分类制定土地复垦监测方案。

(3)监测设臵应优化。复垦监测点、监测内容以及监测频率等布臵或是设臵,采取科学的技术方法,合理优化,减少生产建设单位不必要的开支。

(4)监测标准应依据所设计的国家各类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为《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标准》(HJ/T166-2004)、《地表水和污水检测技术标准》(HJ/T 91-2002)等。

1.2土地复垦监测的主要内容

土地复垦的目的,是恢复或改善生产建设项目土地损毁区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将损毁土地复垦为农、林、牧、副、渔业用地。损毁土地的复垦具体目标,是复垦后的土地稳定且不再释放污染,实现其再生利用,以及区内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基于这一目的,结合目前我国土地复垦开展现状,

复垦监测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复垦区原地貌地表状况监测

(1)原始地形信息。无论是露天矿还是井工采矿,都会导致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露天开采的损毁主要是形成大的采坑和排土场,井工矿也造成地表沉陷。两种采矿方式都引起了地形变化,而且采矿的进行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更好地与原始地形进行对比,需要在开采前对原始地形进行检测。

(2)土地利用状况。要保留原始的土地利用状况信息,以便对后期的变化进行追踪对比研究。主要是土地利用数据。

(3)土壤信息。包括土壤类型,以及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等信息。 (4)居民点信息。采集采矿前需要迁移的村庄以及居民的各种信息。 (5)耕地权属信息。采集复垦区占用的耕地情况和地籍信息,为占补平衡提供依据。

1.2.2土地损毁预测

对挖损、塌陷、压占等土地损毁的情况进行监测。以下以某土地复垦方案为例说明沉陷区监测设计方法。

(1)监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对地表移动进行测量,利用1980年黄海高程系,作业前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检查和测定。测量采用中丝法读数,直读数据,观测采用后-后-前-前顺序,精度达到三等,观测中误差<25mm/km。

(2)水准基准点的布设和建立。水准基准点是进行地面变形监测的起算基准点。设计在矿区外部的公路上设臵两个水准基准点,采用二等水准基准测定其高程,对控制点应定期检测其稳定性。

(3)地表变形基准点的布臵。沿煤层走向和倾向共布设8条侧线,总长约80km,并在沉陷区内设臵观测点10个。变形观测点与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测量。

(4)监测人员及频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专业人员及时监测。水准基准点监测频率为两个月一次,地表变形监测频率为两个月一次;地表变形监测点监测频率为每月一次。观测记录要准确可靠,并及时整理观测资料,并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5)监测期限。依据复垦方案的服务年限,确定具体监测期限。某土地复垦方案服务年限42年(2011~2052年),具体包括了建设期(3年)、开采期(27年)、稳沉期(6年)以及复垦植物管护期(6年);确定对开采期和稳沉期进行监测,地表沉陷监测期限为33年(2013~2045年)。

1.2.3复垦效果监测

1)土壤质量监测

复垦为农、林、牧业用地的土地自然特性检测内容,为复垦区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效水分、土壤容重、酸碱度(pH)、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全氮含量、土壤侵蚀模数等;其监测方法以《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为准,监测频率为至少每年一次。表1.1为某土地复垦方案耕地复垦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表1.1 耕地复垦土壤质量监测方案表

监测内容 地面坡度 覆土厚度 PH 重金属含量 有效土层厚度 土壤质地 土壤砾石含量 土壤容重(压实) 有机质 全氮 有效磷 有效钾土壤盐分含量 土壤侵蚀 监测频次(次/年)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监测点个数(个)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样点持续监测时间(年)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2)复垦植被监测

复垦为林地的监测内容,为植物生长势、高度、种植密度、成活率、郁闭度、生长量等;复垦为牧草地的植被监测内容,为植物生长势、高度、覆盖度、产草量等。监测方法为样方随机调查法,在复垦规划的服务年限内,每年至少监测一次,复垦工程竣工后每三年至少一次。在表1.2为某土地复垦方案林地复垦植被恢复的监测方案。

表1.2 林地复垦植被恢复监测方案表

监测内容 成活率 郁闭度 单位面积蓄积量 监测频次(次/年) 1 1 1 监测点数量(个) 10 10 10 样点持续监测时间(年) 5 5 5 3)复垦配套设施监测

土地复垦的辅助设施,包括水利工程设施和交通设施两个方面。水利工程设施包括灌溉、排水及其相关的电力设施,交通设施包括各级公路和新建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监测,以土地复垦方案设计标准为准,监测主要内容是各项新建配套设施是否齐全、能否保证有效利用,以及已损毁的辅助设施是否修复,能否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等。配套设施监测每年至少一次。表1.3为某土地复垦方案耕地复垦配套设施监测方案。

表1.3 耕地复垦配套设施监测方案表

监测内容 田间道路 灌溉设施 排水设施 防洪设施 监测频次(次/年) 1 1 1 1 监测点数量(个) 10 10 10 10 样点持续监测时间(年) 5 5 5 5 1.3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复垦动态监测

利用遥感数据的多平台、多时相、多分辨率的特性,对于矿山土地复垦监测来说,监测尺度可以从矿山到矿区乃至全国范围,因此可以构建从矿山—矿区—国家三级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对全国的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进行监测。主要包括遥感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应用、成果表达与展示。

1.3.1遥感数据与采集

主要包括三种尺度的遥感数据,一种是小范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监测范围在几十平方千米以内,如航片、IKONOS和QUICKBIRD、福卫等1~3m分辨率影像,对于监测矿山的土地损毁类型以及复垦的植被类型,都非常清晰准确,但其价格昂贵,多需要编程预定;第二种数据是分辨率在10~30m之间的数据,监测土地损毁或复垦的基本利用类型,范围较大,适合的数据为SPOT和TM/ETM;第三种数据是分辨率在100~1000m范围内的,监测省级长期的生态

环境变化。覆盖范围广,监测间隔短,基本上能做到天天监测。

1.3.2数据存储与管理

遥感监测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首先需要安全的存储和有效的管理。通过数据库,明确的说,通过空间数据库才能完成。可以选择支持空间数据存储的商业数据库,大型GIS软件平台为访问商业数据库都提供了空间数据引擎,如ArcGIS和MapInfo等。

1.3.3数据分析与应用

数据采集以及存储管理为分析提供了可能,数据分析是根据应用目的不同来进行,跟土地复垦相关的分析有很多,土地损毁前后地形的变化可以通过DEM获取,而DEM可以通过遥感影像或者航片生成,复垦前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遥感解译数据得到,矿区复垦规划、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地表塌陷监测等。

1.3.4成果表达与展示

遥感数据可以直观地展示矿区土地损毁、压占、复垦的场景,也可以通过解译分析得到具体的面积,通过分析对复垦的状态进行评价,这些成果的表达都以图形图像的方式直观的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图形界面以及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来展示。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医药卫生复垦方案的管护措施和监测措施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复垦方案的管护措施和监测措施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8791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