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部 分
1-1. 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 (A)只与材料的力学性质有关;(B)只与构件的形状尺寸关 (C)与二者都有关; (D)与二者都无关。
1-2. 各向同项假设认为,材料内部各点的( )是相同的。 (A)力学性质; (B)外力; (C)变形; (D)位移。 1-3. 根据小变形条件,可以认为( )。
(A)构件不变形; (B)构件不变形;
(C)构件仅发生弹性变形; (D)构件的变形远小于其原始尺寸。 1-4. 在下列三种力(1、支反力;2、自重;3、惯性力)中,( )属于外力。 (A)1和2; (B)3和2; (C)1和3; (D)全部。 1-5. 在下列说法中,( )是正确的。
A内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B)内力与外力无关;(C) 内力的单位是N或KN; (D)内力沿杆轴是不变的。
1-6. 一等截面直拉杆如图所示。在P力作用下,( )。
A横截面a上的轴力最大; B曲截面b上的轴力最大; P C斜截面c上的轴力最大; a b c D三个截面上的轴力一样大。
1-7. 用截面法求一水平杆某截面的内力时,是对( )建立平衡方程求解的。
(A) 该截面左段; (B) 该截面右段;(C) 该截面左段或右段; (D) 整个杆。 1-8. 在杠杆的某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 )。
A大小一定相等,方向一定平行; (B) 大小不一定相等,但方向一定平行;
(C) 大小不一定相等,方向也不一定平行; (D) 大小一定相等,但方向不一定平行。 1-9. 在一截面的任意点处,若正应力ζ与剪应力η均不为零,则正应力ζ与剪应力η的夹角为( )。
0
(A)α=90;(B)α=450;(C)α=00;(D)α为任意角。 1-10. 在下列说法中,( )是错误的。 (A)应变分线应变和角应变两种;(B)应变是变形的度量; (C)应变是位移的度量; (D)应变是无量纲物理量; 1-11. 在下列结论中,( )是错误的。
A若物体产生位移,则必定同时产生变形;B若物体各点均无位移,则必定无变形;
C若物体产生变形,则物体内总有一些点要产生位移;D位移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变形和约束状态。 1-12. 在图示受扭圆轴上,AB段( )。
(A)有变形,无位移; (B)有位移,无变形; A B C (C)既有变形,又有位移; (D)既无变形,也无位移。 M0 1-13. 在1-12题中,轴的BC段( )。 (A)有变形,无位移; B)有变形,无位移;(C既有变形,又有位移;(D)既无变形,也无位移。 1-14. 如图示梁,若力偶M0在梁上任意移动时,则梁的( )。 (A) 支反力变化,B端位移不变; M0 (B) 支反力不变,B端位移变化; A B (C) 支反力和B端位移都不变; D支反力和B端位移都变化。
1-15. 在轴向拉压杆和受扭圆轴的横截面上分别产生( )。 (A)线位移、线位移;(B)角位移、角位移;(C)线位移、角位移; (D)角位移、线位移。 答案:(C)(A)(D)(D)(A)、答案:(D)(C)(C)(A)、(C)、答案:(B)、(C)、(C)、(B)、(C)、
拉 伸 与 压 缩
2-1.在下列关于轴向拉伸杆轴力的说法中,( )是错误的。 (A)拉压杆的内力只有轴力;(B)轴力的作用线与杆轴重合;(C)轴力是沿杆轴作用的外力; (D)轴力与杆的横阶面和材料无关。
2-2. 在图示四个轴力N1、N2、N3和N4中,( )。 (A)N1和N2为正,N3和N4为负。(B)N1和N4为正,N2和N3为负。 (C)N2和N3为正,N1和N4为负。(D)N3和N4为正,N1和N2为负。
N1 N2
N3 N4
2-3. 受拉压杆如图所示。其中在BC段内( )。
(A) 有位移,无变形; A B P C (B) 无位移,有变形; op (C) 既有位移,又有变形; (D)既无位移,也无变形。 2-4. 拉压杆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ζ=N/A的主要应用条件是( )。
A应力在比例极限以内; ( B) 外力合力作用线必须重合于杆件轴线; C轴力沿杆轴为常数;D杆件必须为实心截面直杆。
2-5. 轴向拉伸杆,正应力最大的截面和剪应力最大的截面( )。 (A)分别是横截面、450斜截面;(B)都是横截面,(B)分别是450斜截面、横截面;(D)都是450斜截面。
2-6. 轴向拉压杆,在与其轴线平行的纵向截面上( )。 A正应力为零,剪应力不为零;(B) 正应力不为零,剪应力为零; (C) 正应力和剪应力均不为零;(D) 正应力和剪应力均为零。
2-7. 对于低碳钢,当单向拉伸应力不大于( )时,虎克定律ζ=Eε成立。 (A)比例极限ζP; (B)弹性极限ζe;(C)屈服极限ζs; (D)强度极限ζb; 2-8. 测定材料标距时,应采用标距范围内的最小截面尺寸。 (A)只能为10d; (B)只能为5d;(C)为10d或5d; (D)大于等于10d都行。 2-9. 应力-应变曲线的纵、横坐标分别为ζ=P/A,ε=△L/L,其中( )。 (A)A和L均为初始值; B)A和L均为瞬时值;
(C)A为初始值,L为瞬时值; (D)A为瞬时值,L均为初始值。 2-10. 进入屈服阶段以后,材料发生( )变形。
(A)弹性; (B)线弹性; (C)塑性; (D)弹塑性。 2-11. 设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上的上、下屈服极限分别为ζS1和ζS2,则材料的屈服极限ζS=( )。 (A)ζS1; (B)ζS2; (C)(ζS1+ζS2)/2; (D)(ζS1-ζS2)/2 2-12. 铸铁的强度指标为( )。
(A)ζS; (B)ζb; (C)ζS和ζb; (D)ζp、ζS和ζb 。
2-13. 在延伸率δ=△L/L×100%和截面收缩率δ=△L/L×100%两个公式中,( )。 (A)L、A均为初始值;(B)L为初始值,A为断后值;(C)L、A均为断后值;(D)L为断后值,A为初始值;
2-14. 钢材经过冷作硬化处理后,其( )基本不变。 (A)弹性模量;(B)比例极限;(C)延伸率;(D)截面收缩率。 2-15. 试件进入屈服阶段后,表面会沿( )出现滑易线。 (A)横截面;(B)纵截面; (C)ηmax所在面; (D)ζmax所在面。
2-16. 关于铸铁力学性能有以下两个结论:① 抗压能力比抗拉能力差;② 压缩强度比拉伸强度高。
其中,( )。
(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②正确,①不正确;(C)①、②都正确(D)①、②都不正确。 2-17. 铸铁的许用应力与杆件的( )有关。 (A)横截面形状;(B)横截面尺寸;(C)受力状态(指拉伸或压缩); (D)载荷的大小。 2-18. 设一阶梯形杆的轴力沿杆轴是变化的,则发生破坏的截面上( )。 (A)外力一定最大,且面积一定最小;(B)轴力一定最大,且面积一定最小; (C)轴力不一定最大,但面积一定最小;(D)轴力与面积之比一定最大。
2-19. 一个结构中有三根拉压杆,设由这三根杆的强度条件确定的结构许可载荷分别为P1、P2、P3,且P1>P2>P3,则该结构的实际许可载荷〔P〕=( )。 P1; (B)P2; (C)P3; (D)(P1+P3)/2。
2-20. 一等直圆截面杆,若变形前在横截面上画上两个圆a和b(如图示),则在轴向拉伸变形后,圆a、b分别为( )。 (A) 圆形和圆形;(B) 圆形和椭圆形;(C) 椭圆形和圆形; D椭圆形和椭圆形。 2-21. 圆管受轴向拉伸时,若变形在弹性范围内,则其( )。 (A)外径和壁厚都增大;(B)外径和壁厚都增小;(C)外径减小,壁厚增大;(D)外径增大,壁厚减小。 答案:(C)、(A)、(A)、(A)、(A)、答案:(D)、(A)、(C)、(A)、(C)、 答案:(B)、(B)、(A)、(A)、(C)、答案:(B)、(C)、(D)、(C)、(A)、(D)
实 用 剪 切 部 分
3-1. 在连接件上,剪切面和挤压面分别( )于外力方向。 (A)垂直、平行; B)平行、垂直;(C)平行; (D)垂直。 3-2. 连接件应力的实用计算是以假设( )为基础的。 (A)剪应力在剪切面上均匀分布;(B)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 (C)剪切面为圆形或方行;(D)剪切面面积大于挤压面面积。
3-3. 在一传动机构中,轮子通过平键与轴相连,如图。设键埋入轮子和轴内的深度相连,若轮子、键、轴三种材料的许用应力分别为[ζjy,1]、[ζjy,2]、[ζjy,3],则三者只间的合理关系应当是( )。 (A)[ζjy,1]>[ζjy,2]>[ζjy,3]; 键 (B)[ζjy,2]>[ζjy,1]>[ζjy,3]; 轴 (C)[ζjy,3]>[ζjy,2]>[ζjy,1]; (D)[ζjy,1]=[ζjy,2]=[ζjy,3]。 轮
3-4. 在连接件剪切强度的实用计算中,剪切许用力[η]是由( )得到的。 (A)精确计算;(B)拉伸试验;(C)剪切试验;(D)扭转试验。 3-5. 在图示四个单元体的应力状态中,( )是正确的纯剪切状态。
η η η η η η η
(A) (B) (C) (D) 3-6. 剪应力互等定理是由单元体的( )导出的。 (A)静力平衡关系;(B)几何关系;(C)物理关系;(D)强度关系。 3-7. 剪应力互等定理的运用条件是( )。 (A)纯剪切应力状态;(B)平衡应力状态;(C)线弹性范围(D)各向同性材料。 答案:(B)、(A)、(D)、(C)、(D)、(A)、(D)
扭 转 部 分
4-1. 电动机传动轴横截面上扭矩与传动轴的( )成正比。 (A)传递功率N;(B)转速n;(C)直径D;(D)剪切弹性模量G。 4-2. 根据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可以认为圆轴扭转时其横截面( )。
(A)形状尺寸不变,直径仍为直线; (B)形状尺寸改变,直径仍为直线; (C)形状尺寸不变,直径不保持直线;(D)形状尺寸不变,直径不保持直线。
4-3. 圆轴横截面上某点剪切力η?的大小与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成正比,方向垂直于过该点的半。这一结论是根据( )推知的。
(A)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和平衡关系;(B)变形几何关系和物理关系; (C)物理关系;(D)变形几何关系。
4-4. 直径为D的实心轴,两端受扭转力矩作用,轴内最大剪应力为η。若轴的直径改为D/2,则轴内的最大剪应力变为( )。
(A)2η; (B)4η; (C)8η; (D)16η。 4-5. 设直径为d、D的两个实心圆截面,其惯性矩分别为IP(d)和IP(D)、抗扭截面模量分别为Wn(d)和W(。则内、外径分别为d、D的空心圆截面的极惯性矩IP和抗扭截面模量Wn分别为( )。 nD)
(A)IP=IP(D)-IP(d),Wn=Wn(D)-Wn(d); (B)IP=IP(D)-IP(d),Wn?Wn(D)-Wn(d); (C)IP?IP(D)-IP(d),Wn=Wn(D)-Wn(d); (D)IP?IP(D)-IP(d),Wn?Wn(D)-Wn(d)。
4-6. 一根空心轴的内、外径分别为d、D。当D=2d时。其抗扭截面模量为( )。
3344
(A) 7/16?d; (B)15/32?d; (C)15/32?d; (D)7/16?d。 4-7. 设受圆轴中的最大剪应力为η,则最大正应力( )。
0
(A)出现在横截面上,其值为η;(B)出现在45斜截面上,其值为2η; (C)出现在横截面上,其值为2η;(D)现在450斜截面上,其值为η。 4-8. 半径为R的圆轴,抗弯截面刚度为( )。
3 3 4
(A)?GR/2;(B)?GR/4; (C)?GR/2;(D)?GR4/4。
4-9. 当实心圆轴的直径增加一倍时,其抗扭强度、抗扭刚度分别增加到原来的( )。 (A)8和16;(B)16和8; (C)8和8;(D)16和16。
4-10. 当实心圆轴的直径增加1倍时,其抗扭强度、抗扭刚度分别增加到原来的( )倍。 (A)8和1 6; (B)16和8; (C)8和8; (D)16和16。
4-11. 一内外径之比d/D=0.8的空心圆轴,若外径D固定不变,壁厚增加一倍,则该轴的抗扭强度和抗扭刚度分别提高( )。
A不到1倍,1倍以上;B)1倍以上,不到1倍;(C1倍以上,1倍以上;D)不到1倍,不到1倍。 4-12. 一圆轴用碳钢制作,校核其扭转刚度时,发现单位长度扭转角超过了许用值。为保证该轴的抗扭刚度,采用措施( )最有效。 (A)改用合金钢材料;(B)增加表面光洁度;(C)增加轴的直径;(D)减小轴的长度。 4-13. 铸铁试件扭转破坏是( )。 (A)沿横截面拉断;(B)沿横截面剪断;(C)沿450螺旋面拉断;(D)沿450螺旋面剪断。 4-14. 如希望弹簧有较好的减振和缓冲作用,则采取措施( )是无效的。 (A)减小簧丝直径;(B)增大弹簧圈直径;(C)增多弹簧圈数;(D)选用强度低的材料。 4-15. 非圆截面杆约束扭转时,横截面上( )。 (A)只有剪应力,无正应力;(B)只有正应力,无剪应力;(C)既有正应力,也有剪应力;(D)既无正应力,也无剪应力;
4-16. 非圆截面杆自由扭转时,横截面上( )。
(A)只有剪应力,无正应力; (B)只有正应力,无剪应力; (C)既有正应力,也有剪应力; (D)既无正应力,也无剪应力; 4-17. 非圆截面杆的横截面( )。
(A)在自由扭转时翘曲,在约束扭转时不翘曲;(B)在自由扭转时不翘曲,在约束扭转时翘曲 (C)在自由和约束扭转时都翘曲;(D)在自由和约束扭转时都不翘曲。 4-18. 受扭开口薄壁杆和闭口薄壁杆横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 )。 (A)分别发生在最大壁厚处、最小壁厚处;(B)均发生在最大壁厚处; (C)分别发生在最小壁厚处; (D) 分别发生在最小壁厚处、最大壁厚处。 答案:(B)、(D)、(B)、(C)、(B)、答案:(B)、(D)、(A)、(A)、(A)、
答案:(D)、(C)、(A)、(C)、(C)、答案:(A)、(C)、(D)
平 面 图 形 的 几 何 性 质
5-1. 在下列关于平面图形的结论中,( )是错误的。
(A)图形的对称轴必定通过形心; (B)图形两个对称轴的交点必为形心; (C)图形对对称轴的静矩为零;(D)使静矩为零的轴为对称轴。 5-2. 静矩的量纲是( )。
-
A ML2T2; (B)L; (C)L2; (D)L3。 5-3. 惯性矩的量纲是( )。
2-2
A MLT; (B)L; (C)L2; (D)L4。 5-4. 在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中,( )的值可正、可负、也可为零。 (A)静矩和惯性矩;(B)极惯性矩和惯性矩;(C)惯性矩和惯性积;(D)静矩和惯性积。
5-5. 设矩形对其一对称轴z的惯性矩为I,则当其长宽比保持不变。而面积增加1倍时,该矩形对z的惯性矩将变为( )。
(A)2I; (B)4I; (C)8I; (D)16I。
5-6. 若截面A由A1和A2两部分组成,设面积A、A1、A2对某轴的静矩分别为S、S1、S2,惯性矩分别为I、I1、I2,则( )。 (A)S=S1+S2,I=I1+I2;(B)S≠S1+S2,I=I1+I2;(C)S=S1+S2,I≠I1+I2;(D)S≠S1+S2,I≠I1+I2。
5-7. 若截面图形有对称轴,则该图形对其对称轴的( )。 (A)静矩为零,惯性矩不为零;(B)静矩不为零,惯性矩为零; (C)静矩和惯性矩均为零;(D)静矩和惯性矩均不为零。 5-8. 直径为d的圆形对其形心轴的惯性半径I =( )。 (A)d/2; (B)d/4; (C)d/6; (D)d/8。
5-9. 图形圆截面,当其圆心沿z轴向右移动时,惯性矩( )。 (A)Iy不变,Iz增大 ; y (B)Iy不变,Iz减小 ; (C)Iy增大,Iz不变 ; o z (D)Iy减小,Iz不变 。 5-10. 设图示(a)、(b)、(c)三个图形对形心轴的惯性矩分别为Ia、Ib、Ic,惯性半径分别为ia、ib、 ic,则( )。
(A)Ia=Ib-Ic,ia=ib- ic; (B)Ia≠Ib-Ic,ia=ib- ic; (C)Ia=Ib-Ic,ia≠ib- ic; (D)Ia≠Ib-I,ia≠ib- ic。
5-11. 若截面有一个对称轴,则下列说法中( )是错误的。 (A)截面对对称轴的静矩为零;(B)对称轴两侧的两部分截面,对对称轴的惯性矩相等; (C)截面对包含对称轴的正交坐标系的惯性积一定为零;
(D)截面对包含对称轴的正交坐标系的惯性积不一定为零(这要取决坐标原点是否位于截面形心)。
‘
5-12. 任意形状图形及其坐标轴如图所示,其中Z轴平行于Z轴。若已知图形的面积为A,对Z轴的
‘
惯性矩IZ,则该图形对Z轴的惯性矩IZ‘ =( )。
222
(A)IZ+(a+b)A;(B)IZ+(a+b)A; (C)IZ
22
+(a-b)A;(D)IZ+(b2-a2)A。
5-13. 设图示ABoF和CDEo两个矩形的面积相等,则它们对y、z轴惯性积的( )。 y
(A)数值相等,正负不同; A B (B)数值相等,正负相同; C D (C)数值不等,正负不同;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材料力学客观性习题及答案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