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两根细长杆a、b的长度,横截面面积、约束状态及材料均相同,若其横截面形状分别为正方形和圆形,则二压杆的临界压力P ail和P bil的关系( )。
ababab
(A)P il
P il;(D)不可确定。
9-6. 圆截面细长杆的材料和杆端约束保持不变,若将其直径缩小一半,则压杆的临界压力为原压杆的( )。
(A)1/2; (B)1/4; (C)1/8; (D)1/16。 9-7. 细长杆承受轴向压力P的作用,其临界压力与( )。 (A)杆的材质;(B)杆的长度;(C)杆承受的压力的大小;(D)杆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 9-8. 压杆的柔度集中地反映了压杆的( )对临界压力的影响。 A长度、约束条件、截面尺寸和形状;B材料、长度和约束条件;
C材料、约束条件、截面尺寸和形状;D材料、长度、截面尺寸和形状。 9-9. 细长杆的( ),则其临界压力Pij越大。
A弹性模量E越大或柔度λ越小;B弹性模量E越大或柔度λ越大; C弹性模量E越小或柔度λ越大;D弹性模量E越小或柔度λ越小。 9-10. 压杆失稳将在( )的纵向平面内发生。 (A)长度系数μ最大;(B)截面惯性半径i最小;(C)柔度λ最大;(D)柔度λ最小。 9-11. 压杆属于细长杆、中长杆还是粗短杆,是根据压杆的( )来判断的。 (A)长度; (B)横截面尺寸; (C)临界压力; (D)柔度。
9-12. 圆截面细长杆的材料及支承情况保持不变,将其横向及轴向尺寸同时增大相同的倍数,压杆的( )。
A临界应力不变,临界压力增大;B临界应力不变,临界压力不变; C临界应力和临界压力都增大;D临界应力和临界压力都不变。 9-13. 欧拉公式的适用条件是,压杆的柔度( )
?A????E 9-14. A3钢制成的两端铰支圆柱,当柱长l与直径d之比l/d至少为( )时,才可用欧拉公式计算该柱的临界压力。
(A)5; (B)25; (C)50; (D)100。
9-15. 在稳定性计算中,有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是用细长杆的公式计算中长杆的临界压力;一是用中长杆的公式计算细长杆的临界压力。其后果是( )。
A前者的结果偏于安全,后者偏于不安全;B二者的结果都偏于安全; C前者的结果偏于不安全,后者偏于安全;D二者的结果都偏于不安全。 9-16. 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随者柔度的增大,( )。
A细长杆的临界应力是减小的,中长杆不是;B中长杆的临界应力是减小的,细长杆不是; C细长杆和中长杆的临界应力均是减小的;D细长杆和中长杆的临界应力均不是减小的。 9-17. 判定一个压杆属于三类压杆中的那一类时,需全面考虑压杆的( )。
A材料、约束状态、长度、截面形状和尺寸;B载荷、约束状态、长度、截面形状和尺寸; C载荷、材料、长度、截面形状和尺寸;D载荷、材料、约束状态、截面形状和尺寸。 9-18. 两根材料和柔度都相同的压杆,( )。
A临界应力一定相等,临界压力不一定相等;B临界应力不一定相等,临界压力一定相等; C临界应力和临界压力都一定相等;D临界应力和临界压力都不一定相等。 9-19. 对于不同柔度的塑性材料压杆,其最大临界应力将不超过材料的( )。 (A)比例极限ζp ;(B)弹性极限ζe ;(C)屈服极限ζs ;(D)强度极限ζb 。 9-20. 在下列有关压杆临界应力ζlj的结论中,( )是正确的。
A细长杆的ζlj值与杆的材料无关;B中长杆的ζlj值与杆的柔度无关; C中长杆的ζlj值与杆的材料无关;D短粗杆的ζlj值与杆的柔度无关。 9-21. 采取( )措施,并不能提高细长压杆的稳定性。 (A)增大压杆的横截面面积;(B)增大压杆的表面光洁度;(C)减小压杆的柔度;(D)选用弹性
?p;?B????E?s;?C????E?p;?D????E?s。模量E值较大的材料。
9-22. 将低碳钢改用优质高强度钢后,并不能提高( )压杆的承受能力。 (A)细长; (B)中长; (C)短粗; (D)非短粗。 9-23. 由低碳钢制成的细长压杆,经过冷作硬化后,其( )。
(A)稳定性提高,强度不变; (B)稳定性提高,强度提高; (C)稳定性和不强度都提高; (D)稳定性和强度都不变。
9-24.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若在其长度的一半处加一活动铰支座,则欧拉临界是原来的( )。 (A)1/4; (B)1/2; (C)2; (D)4。
9-25. 若在强度计算和稳定性计算中取相同的安全系数,则在下列说法中,( )是正确的。 (A)满足强度条件的压杆一定满足稳定性条件;
(B)满足稳定性条件的压杆一定满足强度条件;
(C)满足强度条件的压杆不一定满足稳定性条件; (D)不满足稳定性条件的压杆一定不满足强度条件。 9-26. 用能量法判定平衡位置稳定性时,设系统处于该平衡位置的总位能为U0,稍偏离该平衡位置后的总为能为U1,若( ),则原来的平衡位置是稳定的。
(A) U1< U0 ; (B) U1> U0 ; (C) U1= U0 ; (D) U1≠ U0 。 答案:(D)、(A)、(A)、(D)、(D)、答案:(D)、(B)、(A)、(B)、(C)、 答案:(D)、(A)、(C)、(B)、(B)、答案:(C)、(B)、(A)、(A)、(D)、 答案:(B)、(A)、(B)、(C)、(B)、(B)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材料力学客观性习题及答案 (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