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剂、实验操作等因素引起的误差 (9). 64(V1-V0)
【解析】(1)仪器C下端有旋塞,应该是分液漏斗。仪器B应该起到冷凝作用,所以冷却水应该下口入上口出,所以入水口为b。
(2)二氧化硫是强还原性物质容易被氧化,所以先通入N2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净,避免氧气将二氧化硫氧化。氮气的流速如果过快,会使一部分的二氧化硫来不及溶液在水中就被氮气带出,所以导致结果偏小。
(3)①碘会腐蚀碱式滴定管下端的橡胶管,所以只能用酸式滴定管。同时,碘的标准液实际是将碘溶解在碘化钾溶液中制得的,此时单质碘与碘离子作用形成I3-,既增大溶解度又避免了碘的挥发,而光照会促进I3-的分解,所以使用棕色酸式滴定管。选项B正确。 ②滴定时,单质碘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离子反应方程式为:I2+SO2+ 2H2O=4H++SO42-+ 2I-。达到滴定终点时,二氧化硫都被反应完,加入的单质碘遇淀粉,使溶液显蓝色,所以终点的现象为:当滴入最后一滴碘标准溶夜时,锥形瓶内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在30s内不变色。 (4)本题进行空白实验的目的是:消除其他试剂、实验操作等因素引起的误差。例如:原来的水样、空气中是不是有其他杂质等等。
...............
27.用金属钴板(含少量Fe、Ni)制备应用广泛的氯化钴的工艺流程如下:
注:钴与盐酸反应极慢,需加入催化剂硝酸才可能进行实际生产。 有关钴、镍和铁化合物的性质见下表: 化学式 沉淀完全时的pH 钴镍性质 Co(OH)2 9.4 Co+2HCl=CoCl2+H2↑ Co2++2NH3·H2O=Co(OH)2↓+2NH4+ Co2++2H2OCo(OH)2+2H+ Fe(OH)2 9.6 Ni+2HCl=NiCl2+H2↑ Ni+6NH3·H2O=[Ni(NH3)6]+6H2O 2+2+Fe (OH)3
3.7 (1)“除镍”步骤中,NH3·H2O用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见表中数据:从表中数据可知,当PH调节至x=_______时,除镍效果最好。 加NH3·H2O调pH 9 9.5 10 10.3
(2)“除镍”步骤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否则沉淀中将有部分Co(OH)2转化为Co(OH)3,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除铁”步骤中加入双氧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铁”步骤中加入的纯碱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调pH”步骤中,加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25℃时,Ksp[Fe(OH)3]=4.0×10
-38
收率/% 98.1 98 97.6 94 Ni2+含量/% 0.08 0.05 0.005 0.005 ,则该温度下反应Fe+3H2O
3+
Fe(OH)3+
3H+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0 (2). 4Co(OH)2+O2+2H2O=4Co(OH)3 (没有配平扣分) (3). .....1..2Fe+H2O2+2H=2Fe+2H2O (没有配平扣分) (4). 使Fe转化为Fe(OH)3沉淀.....1..而除去(或2Fe3++3CO32-+6H2O=2Fe(OH)3↓+3CO2↑) (5). 防止Co2+水解 (6). 2.5×10-5 (mol·L-1)2(没有单位不扣分) .......
【解析】用金属钴板(含少量Fe、Ni)制备应用广泛的氯化钴的工艺流程为:钴板在稀硝酸
2+
+
3+
3+
作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镍、氯化钴和氯化铁、氯化亚铁等,调节溶液的pH除去镍,然后加入双氧水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然后加入纯碱将铁离子转化成氢氧化铁除去,最后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氯化钴晶体。
(1)根据表中的数据知道,当pH等于10的时,收率最高,镍离子的含量最小,除镍效果最好,故答案为:10;
(2)钴离子易从正二价容易被氧气氧化到正三价,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4Co(OH)2+O2+2H2O=4Co(OH)3,故答案为:4Co(OH)2+O2+2H2O=4Co(OH)3; (3)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可以将亚铁离子氧化为正三价,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Fe2++H2O2+2H+=2Fe3++2H2O,故答案为:2Fe2++H2O2+2H+=2Fe3++2H2O;
(4)加入碳酸钠可以和酸发生反应,在适当的环境下,可以让铁离子形成沉淀而除去,所以加入的纯碱作用是起到调节溶液的pH的作用,故答案为:使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而除去(或2Fe+3CO3+6H2O=2Fe(OH)3↓+3CO2↑);
(5)钴离子是弱碱阳离子,能发生水解,显示酸性,加入盐酸可以防止Co水解,故答案为:防止Co2+水解;
(6)Ksp[Fe(OH)3]=c(Fe3+)×c3(OH-)=4.0×10-38,c(H+)=
,反应Fe3++3H2O?Fe(OH)3+3H+的
2+
3+
2-
平衡常数K=====2.5×10-5,故答案为:2.5×10-5。
28.
I.已知:As(s)+
H2(g)+2O2(g)=H3AsO4(s) ΔH1
H2(g)+O2(g)=H2O(l) ΔH2
2As(s)+O2(g) =As2O5(s) ΔH3
则反应As2O5(s) +3H2O(l)= 2H3AsO4(s)的ΔH =_______________。
Ⅱ.(1)X、Y、Z三种液体的近似pH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X一定是酸或强酸弱碱盐溶液 B.Y一定是90℃时的纯水 C.Y液体一定呈中性 D.Z可能是Na2SiO3溶液
(2)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①NH4Cl②氨水③NH4HSO4,c(NH4)大小顺序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3)比较填空(选填“>\
①常温下两种溶液:a.pH=4盐酸 b.pH=4NH4Cl溶液,其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a____b。 ②已知某可逆反应aA(g)+bB(g)
cC(g)+dD(g)。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体积分数与温
+
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a+b____c+d。
(4)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CO2和1mol H2,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 H2(g)
CO(g)+H2O(g) ,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 K
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为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③800℃,向容器内充入lmolCO2、lmolH2、lmol CO、lmolH2O,此刻反应的v正_______v逆(填“>\或“<”或“=”) 【答案】 Ⅰ (1). 2△H1-3△H2-△H3
Ⅱ(1). D (2). B (3). < (4). > (5).
(6). 吸热
700 0.6 800 0.9 830 1.0 1000 1.7 1200 2.6 (7). < 【解析】 I.①As(s)+
H2(g)+2O2(g)=H3AsO4(s) ΔH1,②H2(g)+
O2(g)=H2O(l) ΔH2,
③2As(s)+O2(g) =As2O5(s) ΔH3,根据盖斯定律,将①×2-②×3-③得:As2O5(s) +3H2O(l)=
2H3AsO4(s)的ΔH =2△H1-3△H2-△H3,故答案为:2△H1-3△H2-△H3;
Ⅱ.(1)A.X的pH=1,显强酸性,X可能是酸或强酸弱碱盐溶液或强酸强碱的酸式盐,如硫酸氢钠,故A错误;B.Y的pH=7,Y可能是常温时的纯水,强酸强碱盐溶液,故B错误;C.Y的pH=7,由于温度不一定是常温,Y液体不一定呈中性,可能显碱性,故C错误;D.Z溶液的pH=10,Na2SiO3溶液能够水解显碱性,可能是Na2SiO3溶液,故D正确;故选D; (2)③中氢离子抑制铵根离子水解,铵根离子浓度最大;①中电离生成NH4,且铵根离子水解程度很弱;②中氨水电离程度很小,NH4生成的浓度最小,则c(NH4)大小顺序为③>①>②,故选B;
(3)①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能够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常温下两种溶液:a.pH=4盐酸 b.pH=4NH4Cl溶液,其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a<b,故答案为:<;
②根据图示,温度不变时,由P1变成P2,增大压强,C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方向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因此a+b>c+d,故答案为:>; (4)①因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所以K=
,
+
+
+
故答案为:;
②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由表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答案为:吸热;
③800℃,向容器内充入lmolCO2、lmolH2、lmol CO、lmolH2O,此时Qc=此反应逆向进行,v正<v逆,故答案为:<。
=1>K=0.9,因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2018年最后十套 - 考前提分仿真卷(1)化学部分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