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一年级校本课程内容 - 图文 (6)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1 本文由酒话醉人心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梗。气微,味淡。性苦,性平,入脾、膀胱经。功能解暑清热,理气化湿;通气宽胸,和胃安胎。

藕:莲的地下茎,肥大有节,中间有管状小孔,折断后有丝,可食:藕粉。藕断丝连。藕色。藕荷(淡紫色)。藕节。 【译文】

清澈见底的池塘里,种着一大片荷花。骄阳似火的夏天,荷花开了,有的红,有的白,粉红色的荷花像小姑娘粉嫩粉嫩的皮肤;白色的荷花像冬天纯洁的雪花。笔直笔直的荷梗站立在池塘中。荷叶圆圆的,像一个个翡翠盘,又像一把把小绿伞。小鱼游过来,在荷叶下玩游戏;小虾走过来,在荷叶下悠闲地散步;青蛙跳过来,在荷叶上欢快地唱歌;小蜻蜓飞过来,把荷叶当成了它的飞机场...... 荷花的茎是横着长在泥土里的,它的名字叫藕,藕是一节一节的,像小宝宝的胖小腿。中间还有小洞,把它折断还会有丝连着呢,我想这大概就是“藕断丝连”这个成语的由来吧。

第27篇

咏 雪

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21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孩子们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跟把盐撒在空中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漫天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讲解谈论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大 )(欣然:高兴的样子)

(5)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刘义庆 世说新语

(6)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7)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8)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9)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

22

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古今异义词] 【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因】 古义:凭借 今义:因为

第28篇

勤 勉 篇 程门立雪

选文导读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代,讲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

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寒风凌厉,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3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史·杨时传》。

【注释】

1、瞑坐:闭上眼睛坐着,即打瞌睡。2、游酢(zuò):北宋时文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译文】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杨时见程颐于洛( ) (2)时盖年四十矣( ) .. (3)、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 .2. 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意义】: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第29篇

凿壁偷光

选文导读

凿壁借光这个故事出于西汉时期,有个农

民的孩子,叫匡衡,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

24

“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

【拼音】záo bì jiè guāng凿壁借光 【释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作者】

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 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 【注释】

匡衡:西汉经学家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指文名不识。 与:给。

佣作:被雇佣劳作。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感到奇怪。 遍:尽 资:借。 映:映照。 遂:最终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2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一年级校本课程内容 - 图文 (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一年级校本课程内容 - 图文 (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9233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