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为分区j的活动主体的规模,如就业人数或就业岗位数; Tij为分区i与分区j之间的平均出行时间;
γ为参数
b.可能开发的土地面积--另一个变量 人口的增加 ? 住宅 ? 分配给各区
Hansen得出了分区i在规划年的新增住户数为:
Ai?SiNi=N ?AS?jjj其中:Ni为分区i的新增户数;
N为整个城市的总新增户数;
Si为分区i的可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面积。 α为系数,一般取2.7。 三、劳瑞模型
决定住户数和就业人数的模型
假设:对象区域为封闭的城市区域(没有人员出入) ?利用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式 决定各区的住户数和就业人口的分布
? 土地利用结构
将土地利用者(或称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分作三类: a.基础产业部门(basic sector)
工业、大型贸易公司、中央政府机关、高校等。
b.非基础产业部门(retail sector)--由模型内部决定
商业、服务业、地方政府、中小学等与居民生活密 切相关的部分。 c.住户(employment or population) 上述两部门的住户。 总结:
1、劳瑞模型较细致,但与客观实际有差距; 2、劳瑞模型假定对象城市的交通系统为已知条件,故只能用于未来交通设施变化不大或已知的情况。 四、凯因模型
住宅选址仅考虑上班因素和土地租赁费 五、人口模型
1、表征人口状态的参数:年龄、性别 2、人口数变化的因素:死亡、出生、迁移 六、家庭模型
反映家庭特征的参数:人口数、收入、车辆、就业 七、土地利用模型:描述地区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及其作用结果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 分类:
按照构造模型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同,分成两大类:
6
a.预测模型b.优化模型
第四章 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一、交通吸引量、交通发生量、交通生成量以及规律
出行发生量:由家出行(HB)的全部家庭端点数与非由家出行(NHB)和货物出行的全部起点数
出行吸引量:由家出行的全部非家庭端点数与非由家出行和货物出行的全部终点数 发生点:HB:H 吸引点:HB:NH NHB:O NHB:D
规律:(1)一个分区中,住宅量越多,发生量就越多,而非住宅建筑越多,吸引量就越多 (2)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区的发生量不一定等于其吸引量;但对整个对象区域,单位时间的发生总量应严格等于吸引总量 二、PA与OD的区别 P:发生点;A:吸引点;
O:起点; D:讫点;
由家出行:家庭端点就是该次出行的发生点 非家庭端点是它的吸引点
非由家出行或货物出行:起点就是该次出行的发生点 讫点就是其吸引点
总结:由家出行时,起点不一定是发生点,讫点不一定是吸引点,即:OD不一定≠ PA 非由家出行时,起点一定是发生点,讫点一定是吸引点,即:OD= PA
例题:
发生点:→h,h→,h↙,s↙发生点:f ↓ 吸引点:→s,↙o吸引点↖s,→f,↓s,s↖
注意:发生点和吸引点只看区域内,左图中h点在区域内,则其
7
可作为发生点;由图中h点不在区域内,则其不可作为发生点。
三、生成交通量预测方法
常用方法:原单位法(又称生成率法)、类型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另外还有增长率法 原单位法 (1) 类型
a、用居住人口或就业人口、住户的人(户)平均的交通生成量推算的个人(住户)原单位法;
b、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或单位办公面积平均发生的交通量来预测的面积原单位法。 (2)预测方法
asm对于预测未来生产交通量,确定生成原单位的将来值是一个重要课题。通常方法:
①直接使用现状调查得到
②现状调查的原单位乘以其他指标的增长率来推算,即增长率法 ③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为函数法。通常来预测不同出行目的的原单位,影响因素可以采用年龄、性别、居住性质、收入等。
例题:运用原单位法预测将来的出行生成量。
解: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得:
现状出行生成量T=28.0+50.0+27.0=28.0+51.0+26.0=105.0(万次) 现状常住人口N=11.0+20.0+10.0=41.0(万人) 将来常住人口M=15.0+36.0+14.0=65.0(万人)
人均单位出行次数T/N=105.0/41.0=2.561(次/(日.人))
所以,将来的的出行生成量X=M*(T/N)=65.0*2.561=166.5(万次/日) 四、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
预测方法有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和函数法。 1、 原单位法 求解步骤: (1)、获取发生原单位和吸引原单位 (2)、预测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P?bxAj?cxjii
x-属性变量,如常住人口、就业人口,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工作面积等。
O \\ D 1 2 3 合计 1 2 3 28.0 50.0 27.0 合计 28.0 51.0 26.0 人口(万11.0/15.0 20.0/36.0 10.0/14.0 8
调整方法:
(1) 总量控制法(总量已知) 计算生成交通量Q: Q???N修正出行发生量P: QPi???Pi
P
修正出行吸引量A: ?QAj??Aj A(2) 调整系数法(总量未知) nPi
f?i?1 nAj
j?1
??例题:假设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原单位不变,试用下图的数据求出将来的发生与吸引交
通量。
O \\ D 1 2 3 合计 1 2 3 28.0 50.0 27.0 合计 28.0 51.0 26.0 人口(万11.0/15.0 20.0/36.0 10.0/14.0 解:(1)求出现状发生与吸引的原单位
小区1的发生原单位:28.0/11.0=2.545(次/(日.人)) 小区1的吸引原单位:28.0/11.0=2.545(次/(日.人)) 同理得出其他小区的原单位,如下表所示 0 D 1 2 3 合计 1 2.545 2 2.500 3 2.700 合计 2.545 2.550 2.600 (2)计算各交通小区的将来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小区1的发生交通量:15.0*2.545=38.175(万次/日) 小区1的吸引交通量:15.0*2.545=38.175(万次/日) 同理得出其他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如下表所示 O D 1
1 2 3 合计 38.175 9
2 3 合计 38.175 90.000 37.800 91.800 36.400 (3) 调整计算
因38.175+91.8000+36.400?38.175+90.000+37.800,即各小区发生交通量之和不等于其吸引交通量之和,故需要进行调整计算,使得已知T=166.5(万次/日)
Oi?i?Dj ?jOi?i?38.175+91.8000+36.400=166.375
Dj =38.175+90.000+37.800=165.975 ?j所以,Oi'?Oi*T/Oi?iDj'?Dj*T/Dj ?jO1'=38.175*166.5/166.375=38.024 D1'=38.175*166.5/165.975=38.296 O2'=91.800*166.5/166.375=91.869 D2'=90.000*166.5/165.975=90.285 O3'=36.400*166.5/166.375=36.427 D3'=37.800*166.5/165.975=37.920
调整后的结果如下表 O D 1 2 3 合计 1 38.926 2 90.285 3 37.920 合计 38.204 91.869 36.427 166.5 由上可以看出,调整之后,各小区的发生交通量之和与吸引交通量之和相等,均等于交通生成量166.5万次/日
2、 增长率法(或增长系数法)
考虑原单位随时间变动的情况,用其他指标的增长率乘以原单位,求出将来发生、吸引交通量。
特点:可以处理原单位法和函数法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研究对象区域外的交通量预测) 3、聚类分析法(或类别分析法)
主要用于人员出行的吸引量预测,以工作岗位或用地面积为分析单位。
决定一个岗位对交通的出行吸引量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岗位类型和分区交通通达程度。 1)模型
理论吸引量: Bj?djkwjkk
实际吸引量: BjA?Pij Bji jdjk—分区j的第k类岗位数 wjk—分区j每个第k类岗位的单位时间的平均吸引量,简称“吸引率” 2)工作步骤
???10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交通规划复习题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