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理论:货币没有内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需要货币的。货币存在的绝对数量不是人类幸福带来的结果,故商品有客观价值,而货币却没有客观价值。我们感兴趣的只是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值(与收入来源相比较,或作为欲望满足手段)有什么样的影响。经济最有效运作的关键是让货币保持中立。除非全世界只有一个中央货币管理机构,才能实现货币调控。一个国家单独采取行动,注定要招来灾难。哈耶克指出凯恩斯主义补救措施的弊端:凯恩斯主张将闲置的产能投入使用,刺激经济,使之恢复活力,提高就业。但困境是向消费者提供信贷来治愈经济萧条之做法,其实起到了反作用。他认为,这种“人为的需求,不过时拖延了清算的日子罢了。不要打兴奋剂治标,让时间来治本。”简而言之,没有简单容易的道路能走出低迷。从长远而言,自由市场最终会让经济恢复到人人实现就业的均衡状态。7 观点交锋:关于储蓄与投资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不需要达到均衡状态,哈耶克不同意;凯恩斯认为投资和储蓄的差额非常重要,它对价格的稳定有着不利影响,哈耶克也不同意。哈耶克宣称,储蓄和投资不相等,是银行提供不当或“非自然”信贷水平的结果,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做法会导致商品价格变化。然而,凯恩斯更看重“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不相符合的时候。8 哈耶克对凯恩斯核心观点的反驳,微观经济学 VS 宏观经济学增加投资以对应这一本来就需要维持
旧有资本的“储蓄”——任何此类举措,其效果都等同于将投资抬高到净储蓄通胀水平以上的做法,它强迫储蓄,误导生产,最终导致危机。在经济衰退时期缺乏私人投资的条件下,为什么提高公共投资能创造就业,不会带来哈耶克认为不可避免的危机一题,他正忙着为之建立一套智性上无懈可击的解释——长久以来,他就着迷于此了。而这些思索的结果,就是他的不朽之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微观经济学 VS 宏观经济学哈耶克坚信,整体而言,经济学是一个深奥的主题,只能从市场个体互动的角度去部分理解。然而,凯恩斯却正在构思《通论》,提出思想突破口。他认为,从整体上由上至下地观察供给、需求和利率等诸多元素的交汇点,这样理解经济学最为适宜。哈耶克卡在了后世称为“微观经济学”的思考上,着眼于构成经济的成本和价值等不同元素;凯恩斯却正朝着思考经济运作的新路上飞跃,即把经济视为整体的“宏观经济学”。9 迈向《通论》关于乘数效应:这是常识,尽管凯恩斯也承认,“精确衡量这种特点带来的效应恐怕不可能。”凯恩斯很肯定的是,由于政府开支增加完全可以通过支出减少来得到弥补。不用支付失业保险,再加上贫困救济开支减少,政府省下来的钱占公共建设投资成本的一半。预计新就业人士能带来相当于投资成本1/8的就业税。关心许多因素——税收的增长,国库在多方面的节省……进口相对于出口的增长。私人储蓄的增长(主要来
自利润)以及物价上涨带来的储蓄率的变化,都能抵消投资的成本。但为什么不会带来通胀呢?如果国家的资源已经充分使用,这些额外的购买会体现为物价上涨、进口增加。但在当前情况下,额外消费只有一小部分会作用在这方面,因为它的大部分可由目前未得到利用的国内资源来提供,不会让价格发生太大变化。财政难以负担呢?其实会通过失业救济金减少,以税收增加的形式回到他手里。《通论》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即经济学家和财政部长不应当只顾着看国家收入和支出是否持平,更要看国家总收入的水平,即凯恩斯所说的国家“总需求”《通论》另一关键元素:国家收入等于所有就业者的收入总和。除了增加国家收入没有别的办法能够平衡预算,而增加国家收入和提高就业基本上就是一个意思。关于减税:减税对就业市场会产生预期效果,但用削减政府等量开支(如减少学校教师的薪资)来平衡减税,是达不到效果的,因为这代表了对国民消费力的再分配,而非净增长。要把世界从大萧条里拯救出来,除了战争之外别无他途?要战争还是“赤字财政”?迄今为止,战争是政府认为大规模贷款支出可取的唯一理由。对和平时期存在的种种问题,它们胆小,过分谨慎,缺乏热情,没有毅力和决心,只把贷款视为债务,却不去想怎样把社会本可能浪费的过剩资源转化成游泳的资本资产。我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做出展示,哪怕承担的是和平的使命,这个国家也能精力充沛。10 《通
论》的诞生,哈耶克熄火哈耶克仍然对政府的干预行为颇多微词:以强制信贷扩张的方式对抗萧条,无异于以招来邪恶的手段治愈邪恶。政府如何用钱才是关键!当前世界的许多麻烦,来自公共当局的轻率借贷和不当支出。(这种做法)抵押了未来的预算,它们往往会抬高利率……不要回到从前放任支出的老习惯上,而是要废除限制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的限制。1936年2月4日《通论》正式出版两位凯恩斯主义者对《通论》的评价:保罗·萨缪尔森,日后成为凯恩斯最杰出的福音使者,他总结《通论》成就时说:“这本书写得不好,组织糟糕……它傲慢、脾气暴躁、好辩,在致谢部分又表现得不够慷慨大度。它充满了子虚乌有和混乱的东西……闪耀的洞察力和直觉散布在单调乏味的代数里。尴尬的定义会突然之间过渡成令人难忘的华彩乐章。等终于掌握了它,我们发现它的分析显而易见又完全新鲜。总之,这是一本天才之作。”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自封为凯恩斯的大祭司,他写道“和凯恩斯其他所有作品不同,这本书十分模糊。如果它不是这样,经济学家不必围绕他的意思和目的展开争论,它也不会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经济学家最擅长回应模糊和相关谜题了。”《通论》解决了什么?凯恩斯否定了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萨伊定律,该定律认为供给创造了需求,这个概念“仍然是整个古典理论的基础,没有它,古典理论就崩溃了……当代思想仍然深深受这一概念的影响,
认为人不这样花钱,就会那样花钱。”这是错误的想法:“个人的储蓄行为必然会带来类似的投资行为。”否定萨伊定律是《通论》新思维的核心,它带来了“流动性偏好”古典理论的逻辑:储蓄多——利率下跌——投资上升——产出增加,储蓄减少储蓄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产出减少,储蓄增加流动性偏好的概念,颠覆了传统储蓄和投资关系的认识,因为如果储蓄者相信自己持币观望会得到更划算的交易,他会以现金、珠宝或黄金的形式来保留储蓄。现金为王,在2008年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出现过,隔夜拆借利率飙升。由于流动性偏好,利率需要维持较高水平,因为银行必须向储户提供溢价来换取其资金。流动性偏好否定了储蓄比支出更具美德的“常识性”观念,而这一观念,恰好是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以为财富的主人渴望拥有资本资产是因为喜欢它,却不料他想要的是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通论》为何如此受欢迎?凯恩斯,至少他给了人们希望,失业问题不靠集中营也可以治愈。关于如何得到真正自由的争论:哈耶克,政府职能的扩大必然妨碍个体的自由,《通论》所主张的生产理论将必然导致集权理论的诞生。凯恩斯,人人都得到就业的繁荣社会,是维持独立思考和行为最可靠的途径,而独立的思考和行为保证了真正的民主。11 凯恩斯攻克美国短短几年,凯恩斯就吸引了许多美国年轻经济学家的心灵和头脑。他对美国理论经济学家思想的影响力提升之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精华解读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