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唐宊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幵把它最为学习对象;宊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幵论;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韵;《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迚作用,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
(3)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幵且,《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对事件迚行的评述,在文言小说如唐宊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我国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宋整描写,幵以倒叙、揑叙、补叙等方式追述事件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些都是《左传》等散文就已形成的叙述传统。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觃模。我国古代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言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而这正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写人的共同特点。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16、《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北大1999年考点)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气势浩然的文风
(1)长于辩论,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辩论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2)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经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3)《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17、《庄子》(北师大1999年、2000年考点)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先秦说理文,最具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自庄子后学。庄子的身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求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
- 11 -
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认识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庄子》诡异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意,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18、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影响(北大2002年考点)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先秦说理散文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
(1)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2)先秦说理散文大都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3)孔、孟、庄、荀、韩非等先秦诸子都是语言大师,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举凡后世常用的语言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先秦说理文中,都已有成熟表现,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而先秦说理散文,还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就,其中有不少至今仍活在现在语言之中。
19、屈原的作品(南京师大2004年、陕西师大2005年考点)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持两可的态度;还有《招魂》一篇,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明确说为屈原所作,却被王逸归在宋玉名下。在楚辞的研究史上,除《离骚》、《天问》、《九章》的部分篇章外,其他诸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现在看来,《大招》是对《招魂》的模拟;《远游》中有浓重的求仙色彩,甚至采用了后世之典故,显然出自汉人之手;《卜居》、《渔父》是后人为追述屈原事迹而作。基本可以肯定,这些都不是屈原的作品。此外,《九章》中部分诗篇,如《思美
- 12 -
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也曾遭到质疑。在证据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还是肯定《九章》皆为屈原所作更为适宜。这样,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作品共计23篇。正是这23篇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四家诗(北大2003年、南开2001年、西北大学2007年)
【参考答案】汉代传授《诗经》的共四家,四家诗是“齐诗”、“鲁诗”、“韩诗”、“毛诗”的合称。《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齐、鲁、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为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四家诗所收《诗经》原文大同小异,而对诗意的解说则多有分歧,各不相同。魏晋以后,三家诗相继衰亡,通行的只有“毛诗”,今本《诗经》,就是“毛诗”。除了毛家之外的另外三家解说的《诗经》被称为三家诗。
2、楚辞(陕西师大2005年)
【参考答案】“楚辞”又称“楚词”,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地》。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的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3、九辩(人大2000年)
【参考答案】《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贞不屈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九辩》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的特征。
4、笙诗(复旦1999年)
【参考答案】《诗经》有标目的诗共311篇,实际留存305篇。305篇中,包括国风160篇,雅诗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诗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有声无辞”,属于“过门曲”之类。这六篇诗是:《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的《由庚》、《崇丘》、《由仪》。
- 13 -
5、《诗经集传》(北大2004年)
【参考答案】宋代朱熹的著作,主要内容是说解《诗经》。书中对《大序》、《小序》作了全面的批判。正文杂采毛传、郑笺之说,间或引用齐、鲁、韩三家诗说,而断以己意为取舍,意在重新探讨《诗经》本义。说解方法兼顾训诂与剖析义理,而尤以剖析义理为主。其强调以诗言理,即主性情,讲义理,表现出浓厚的封建道学观点。
6、《涉江》(北大2002年)
【参考答案】后人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作于不同时期而风格相近的九篇抒情短诗集在一起,名曰《九章》,《涉江》便是其中一篇,写于被流放江南期间,记叙了诗人南下溆浦的经过,通过涉江南行的历程和诗人种种心情的描述,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坚持美政的决心。从诗人对现实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场战争的严酷性、深刻性,比以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对自身悲剧的必然性和个人必将毁灭的前途命运,也看得更加清楚。表现了诗人为祖国坚持美政,至死坚持正义的伟大人格。
7、兴观群怨(南京师大2005年)
【参考答案】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表明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社会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题
1、《论语》的语言特色(山大2007年)
【参考答案】《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句子,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1)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书中也有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了孔门师生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而《季氏》篇中“季世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言行的一些片段,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的形象。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但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3)《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14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论语》中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简短几句包孕了真挚的情感,以及对颜回安贫乐道自在心境的赞赏。又如“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矣”、“也”等语气词的使用,把对自身的无限感慨和对周公的无限思慕,表现得意味深长。
2、简述庄子文章对后世的影响。(北师大2000年)
【参考答案】庄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后如柳宗元的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恣其端”,其《三戒》、《种树者郭橐驼传》等篇,更是有意学习庄子语言的成果。中唐南禅一派,直承庄老,尤多突破。如《庄子》主张“道无所不在”,说“在蝼蚁”、“在瓦甓”,乃至“在屎溺”,“每况愈下”。这正是禅宗对答“什么是佛法”,说是“庭前柏树子”、“麻三斤”,随手拈来。而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亦显然汲取了庄周《马蹄》、《秋水》等篇的精神。足见《庄子》的泛神论思想与清新活泼的语言文字,对后世的影响的深广。《楞严》称“纯想欲飞,纯情欲堕”,庄子的文思,恰恰处在飞堕之间。所以能够成为宇宙间一种情想无碍,天人合抱的至文了。
3、为何将《庄》、《骚》并称?(苏州大学2005年)
【参考答案】《庄》指《庄子》,《骚》指楚辞中的《离骚》。二者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相似之处,都以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形象,都运用了大量奇诡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同时,《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意,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可以与《离骚》媲美,故韩愈《进学解》把二者并称。
4、比较《国语》和《战国策》的选材和叙事的不同。(中大2005)
【参考答案】选材方面前者主要反映儒家思想,后者突出纵横家思想。在写人上,一方面《战国策》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的成立开创了先河。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写冯谖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故事,冯谖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之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外,《战国策》用寓言比较多。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庄子散文中的寓言的特点。(北师大1999年)
【参考答案】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庄子》一书“寓言十九”,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强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如《逍遥游》: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团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外物》: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宏伟壮观,惊心动魄,写尽大之玄妙。《逍遥游》:杯水芥舟,朝菌蟪蛄;《则阳》:蜗角蛮触,曲尽小之情状。而《至乐》:骷髅论道;《齐物论》:罔两问影;《养生主》:庄周梦蝶。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15 -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第一编 先秦文学 (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