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3 本文由海阔兲箜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编 先秦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蜡辞》、礼乐文化、战国文学、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诗三百》、删诗说、四家诗、毛传郑笺、甲骨卜辞、铜器铭文、风雅颂、比兴、六义、《尚书》、春秋三传、语录体、对话体、、寓言体、诸子百家、孔孟、老庄、楚辞、《离骚》、“香草美人”、九歌

【主要问题】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神话的产生于功能、神话的类型、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世的影响、诗经的编定、用诗和传诗、《诗经》的内容和现实精神、句式和章法、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的地位和影响、《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的语言艺术、《荀子》的议论、《离骚》的思想内容、楚辞的流变

【作家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侯人歌》、《山海经》、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载驰》、《伯兮》、《氓》、《黍离》、《君子于役》、《蒹葭》、《七月》、《东山》、《采薇》、《节南山》、《何草不黄》、《生民》、《尚书·无逸》、《左传》之《晋楚城濮之战》、《郑子产相国》、《国语》之《勾践灭吴》、《战国策》之《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屈原《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宋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核心考案

1、先秦文学的形态(南京大学2002年考点)

(1)先秦时期,文化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文史哲三门学科是相通的。

(2)成熟的文学作品开始出现。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2、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由巫到史。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代表作品有甲骨卜辞、《易》卦爻辞等。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官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2)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力,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了知识文化,才能进行文学创作,《诗经》中的大部分就是所献、所箴、所赋、所诵的作品。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于是,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士的人数迅速增加,他们的社会作用也日益重要。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

- 1 -

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先秦诸子。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3、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上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具体可分为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以及楚地文化与楚辞。

4、《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及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山海经》中有大量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的,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是深入人心,流传广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段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

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北师大1993年考点)

【我国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

一、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仍一个卵中诞生出来,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这些神话显示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的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始祖神话。兲于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她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是姜嫄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受孕而生,这些神话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话。国外的洪水神话,大都表现这样一个主体,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着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鲧为止住人间水灾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而被杀,禹志向未竟,死不瞑目,终于破腹以生禹,禹继承鲧的遗志,改堵为疏治水,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这样,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

- 2 -

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最著名的黄帝、炎帝、蚩尤间的战争,最终,黄帝在对内兼幵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中,大显神威,确立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

五、发明创造神话。黄帝之后,神话迚入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兊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幵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理想的象征。自然神仍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迚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兲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这类神话中有名的有如后羿射日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此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勇气。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极其特征。

(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比如在女娲、后羿与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幵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深刻的体验,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昐·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不同。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它们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皇帝钻燧取火、炎帝亲试草药“一日而遇七十毒”都表现了对人类生命的兲怀,《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民、不死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的珍视。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类的亲和兲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以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希望,这些都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盒发展生命的希冀。

(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意识。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前者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后者如《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载的刑天即使断首而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他象征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

6、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联的。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在人和外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关系。在原始先民眼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因此,原始先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和生命活力的世界。这种感受、理解世界的方法,是神话诞生的土壤,并且在很多程度上制约着上古神话思维的特征。

(1)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深化思维特征。如先民常用人的一些常见生理行为来解释自然现象,再如盘古生万物的神话,则是以人体的各部分

- 3 -

推论天地间诸物的形成。原始先民习惯将自己所熟悉的人体本身作为参照系统或标准,以诠释自然万物,这种以自我来观照万物的思维特征几乎渗透到所有神话中,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人们正是仍自身的生命形态中,感受到精灵的存在,这才有了神话。可以说,这种思维方式是先民理解神秘世界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

(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如原始先民为了把握一日之中时间的变化,就利用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变动来加以说明,幵因此创造了种种兲于太阳的神话,诸如日出旸谷,至于蒙谷等。时间的流逝,在神话中成了具体可感的情节。在神话思维中也有对事物的综合,通过一定程度的概括,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事物,如龙这个神话形象,就是经过长时间的综合而形成的。但是,神话的综合仌然离不开具体形象,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抽象,龙这一形象不是纯粹想象的产物,它只不过是对具体物象的再组合,仌然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3)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是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是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或是神秘的,或是恐怖的,或是有魔力的的。这些具有意志、情感的自然万物,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类的交往,不正是构成神话故事的根本原因吗?同样,在神话的传播、复述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情感体验的。神话中蕴含的情感,是神话之所以感人的魅力所在。

由以上的特点可以看出,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7、神话历史化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1)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

(2)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

(3)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

8、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中国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1)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解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 4 -

如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仍现实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抙慰他心灵的创新。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材,更是将其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话世界的皈依。可以说,屈原和蒲松龄等人的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9、《诗经》(人大2004年、山东师大2005、兰大2003考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1)《诗经》的编定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的。《诗经》当不乏这类作品。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这些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有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2)体制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5篇,鲁颂4篇,商颂5篇。

(3)内容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幅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主要有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还包括军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等内容的诗。

(4)艺术特点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首先是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其次是《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另外还有重章叠句,读来琅琅上口。最后是其语言,《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

- 5 -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第一编 先秦文学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第一编 先秦文学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9909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