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文字学课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3 本文由方寸月光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文字学

课程性质: 1)语言学分支

2)研究文字产生、发展和使用过程

3)文字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及相关知识和理论

4)文字学是汉语言文学、新闻、哲学、社会人文学科的基础课,“文字学”是传统称谓

问题:1、繁简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查(课堂提问、测试)、考试

参考书目: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 唐 兰:《中国文字学》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63年 杨五名:《文字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王凤阳:《汉字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9年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 张书岩:《简化字渊源》 语文出版社 1997年 裘锡奎:《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 1988年 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年

第一章 汉字的数量、名称、性质、特点

1 名称

古代惯用国名获朝代至名命名。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强大,统治期间,一个人数众多的人们共同体形成,汉人群体。所用语言,汉语,文字即汉字。汉朝以后1800年里,朝代更替,但“汉人”之称亦流传下来,至今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人们共同体——汉族,此时,亦把中国使用的广泛语言叫汉语,广泛文字称之为汉字。 1.2 华文

夏朝以来,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先进的诸侯国自称“华夏族”,《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春秋以来,中原人自称“华夏族”

近代以来,中国人自称“中华民族” 海外的中国侨民自称为华侨,称汉语为华语,称汉字为华文。 1.3.1 汉字的数量

汉语大字典编写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收54678字 只是有记录的文字,不包括人们日常小范围使用字。

张玉书《康熙字典》收47035个字 徐元浩《中华大字典》收48200个字 《中华大典》里收有7万余字

有增多趋势: 新造字 旧字保留 方言字作为字库编入

1.3.2 电脑字库中的字数

2007年版北大方正超大字形库收70244字 2000版有27484个字 一级字:常用字 3000多 二级字:7000多字 三级字:8300多字

1.3.3 中国古代典籍用字

十三经总字数:589283个,单字6544个 估计秦汉中用字为3500个 老舍单字:2413个

毛泽东:659928个,单字:2981个

1.4 汉字的性质

一般来说,汉字分为两类:

一、表音文字 英文—音素文字 国文—音节文字 二、表意文字 1.5 汉字特点:

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字有超时空性 方块形是主体

形声字是主体 二维平面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且寿命最长的文字

第二章 汉字体系的形成与汉字结构分析方法的产生

2.1 体系形成的阶段:

表意阶段——表音阶段——意音阶段

2.1.1 表意字—表意阶段 可以看到意义,但不指示读音,反映一种造字意图。人类祖先创造文字时最早创造表示数目的符号,比如集体劳动时关心劳动人数、获猎数量,数字最为关心但也最容易被忘,故在绳子上打结。 例

然后互相交往为了认识人、族群的秒毛,开始造关于人身体的字 例

许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例

2.1.2 表音阶段

字面上不能反映人们的造字意图,只指示语音。

词和字是两个概念,词是一个音节,读音(耳朵听) 语言层面 字是书写符号(眼睛看)不一定会读 故词典、字典并不相同 语文:语言和文字

①、 社会发展,词汇扩大,造字速度跟不上,出现假借,如度量长度的米来

自大米的米;

②、 虚词怎么造: 假借 “箕”假借为“其”

2.1.3 表意兼表音阶段(形声字)

2.3.13.1 在表音字上加上新的表示意义的符号 唯:隹--本指一种鸟 +口=唯

2.1.3.2 在表意字上增加表示读音的符号(声符)

为了消除鳥、鷄、鳯的混乱 增加表示区别读音的符号

2.1.3.3 表意与表音的构件同时组合构成新字——生成形声字的主要途径 湄 楣

甲骨文:表意字80% 金文:表意字>表音字 小篆:表意字20% 现在:形声90%

问题:从80%的表意字发展到80%的形声字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形声字越来越多)

2.2 汉字结构分析方法的演变 2.2.1 汉字结构分析方法的产生

(1)从主观上来说,汉字越来越多,人们学习和掌握文字需要一种方法 (2)从客观上看,文献记载表明,夏商周时期还没有产生分析文字的方法

(3)周朝出现“六书”名称,据《周礼·地官·保氏》载,保氏“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礼乐射驭书数)??五曰六书。”只有总名而无具体区别。 (4)东汉始有“六书”名称。

①《周礼·地官·保氏》郑玄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假借、处事、谐声也。”

② 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六书之名定为象形、像事、像意、像声、转注、假借

③ 许慎《说文解字叙》将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的定义: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huǐ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一般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从中可看出,先有汉字后有汉字结构分析方法(即先有造字实践)

方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分析方法从无到有,从仅有名称到有定义,经历了一千多年

六书理念源于早期文字,但主要适用于小篆字形结构的分析(甲骨文在20世纪才被发现,“六书”定义不能针对甲骨文,是不是周朝所指的“六书”?不知,

一部分甲骨文现代汉字不适用。)

2.2.2 六书举例 一、 象形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将其分为独体、合体两类 王筠《文字蒙求》将其分为正例、变例 今人分类:独体、合体、变体 1、独体象形

一个字像某物之形,是一个不可分的结构 呂,脊骨也 車 酉,酒缸之形 2、合体象形

一个是固有的字,另一个是像物形的符号 果 湄 3、变体象形

在原有象形字基础上变形或者增减一些构件所组成新的象形字 阜 山翻转90°

烏 是鳥中间少了眼睛 尸 人字翻转

二、 指事 分独体、合体、变体

1、独体指事 一些抽象的事,画不出样子,就用符号表示 比如上和下两个字

2、合体指事 在已有象形字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 比如本、末、朱、甘等字

3、变体指事 增减已有象形字的笔画形成的 如夕,去月中两笔 如迅,从飞中截了一半翅膀 又如乏,是正字的翻转

三、会意字 以形会意,以义会意 1、以形会意(早期)

如“夾” 一个大人,两个臂膀夾两个小孩 又如“兵”,双手持“斤”(似斧的武器) “步” 足迹前后之意

“企” 脚抬起来使人高,表盼望 “盥”表示洗手

3、以义会意(比例大)

以几个字的意义组合表示新字 “删”,左“册”右“刀”,用刀除去契刻的字 “男”,上边是“田”,下边是一种农具 “明”,日月为明 “劣”,力不足也 后代所出字,如“尖”,“歪”,“套”,“掰”,“楞”等

四、 形声字

有一般结构、特殊结构 省形和省声 1、一般结构 由形符声符的位置来决定

左形右声:梧、铜 右形左声:胡,颈,期,鸽 上形下声:草、雾、空 下形上声:案、架、臀、 外形内声:国、阁、裹 内形外声:闻、辩、风、闷

特殊结构:

① 形符偏于一角 修:从彡攸声 腾、勝:从马 力 朕声

② 声符偏于一角 旗:从 方+人(yǎn ) 其声 徒:从 □ 土声 ③ 声符形符穿插 游:从 方+人 汓声 随:从辵隋声

3、省形省声字 ① 省形《说文》“考,老也,从老省丂声” “弑”从殺省式声 ② 省声“梓,楸也,从木,宰省声”,又如“炊,爨也,从火,吹省声”

4、亦声字 有些字的声符在表音的同时也表意义 又称为“形声兼会意字” 《说文》中有“从某,某,某亦声”的说法

如“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婢,从女从卑,卑亦声” “叛,从半从反,反亦声” “政,从正从攴,正亦声”

问题:合体象形与指事有何异同? 以形会意是怎么回事?

2.2.3 传统“六书”的能与不能

许慎用六书分析了《说文》中的每个小篆字形,为人们使用六书分析法树立的榜样

有了《说文》对汉字结构的分析,汉字说解的条列才真正确立

举例中虽有甲骨文、金文、现代汉字,但不能彻底贯彻到底。如甲骨文:上“貝”下“口”,于省吾《甲骨文释例》释为“敗”,但结构不清楚,又有“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羌、姜、天),后代没有。现代汉字“邓、鸡、观”等,无法分析。 止戈为武

自环谓之私 背私谓之公

2.3汉字结构分析方法的演变 2.3.1 各家“三书”说

1934年,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提出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 1956年,陈梦家《殷墟卜辞陈述》,将唐兰的“象形”和“象意”合并为“象形”,提出象形、形声、假借的三书说;

1957年,刘又辛《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一文提出形意、假借、形声三书说;

1988年,裘锡奎《文字学概要》提出表意、形声、假借的三书说。其中,“表意”又分六小类:抽象字、像物字、指事字、像物式的像事字、会意字、变体字;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文字学课件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文字学课件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9914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