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一入学分班考备考(二)阅读与写作
学生姓名 授课教师 核心内容 教学目标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 1.回顾阅读常考文体和题型应对技巧。 2.培养写作能力。 年级 日期 学科 时段 课型 语文
重难点 熟悉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应对技巧 精准诊查
课首沟通
1.你知道入学分班考语文阅读考什么吗?
知识导图
精准诊查 课首小测 互动导学 导学一 导学二 能力展示 限时考场模拟 课后作业
课首小测(建议限时15分钟)
(2017年天河省实综合测试一)阅读短文,完成相关题目。(21分)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14分)
程怡
?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的“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第 1 页 共 21 页
记叙文整体阅读 写作能力(仿写、想象力)
?爸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 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对第?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2分) 3. 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4分) (1) ;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 4. 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4分)
(1) ; (2) 。
第 2 页 共 21 页
5. 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2分)
【题型】问答题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参考答案】 1.【答案】B。 【考点】理解句子。
【解析】根据上下文“我困极了”“满天的星星”“突然……使我睁开了眼睛”可得知B项是错误的。 2.【答案】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考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析】根据前文“我”上学前就已经会背《示儿》并且能理解诗的意思,因此,爸爸开心得流泪。 3.【答案】(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考点】概括主要内容。
【解析】参考例句,找出六要素中的“时间、行为、结果”。 4.【答案】(1)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2)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考点】分析人物形象。
【解析】从人物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
5.【答案】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考点】解答句子含义。
【解析】联系全文可知“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力的东西”指爸爸教我的诗,即使在很多年以后,爸爸对我的影响依然存在。
互动导学
导学一:记叙文整体阅读
第 3 页 共 21 页
序号 1 题型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知识点 记叙文六要素 策略(解释) 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备注 1. 关注人的行为动作 2. 注意分析标题、记叙部分、反复出现的情节、“第一”“最后”等关键副词。 2 梳理故事情节 线索 ① 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最后一课》(小弗朗士)《邓稼先》 ② 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羚羊木雕》 ③ 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蝉》《我的叔叔于勒》 ④ 事件线索:中心事件。《社戏》《最后一课》 ⑤ 时间线索:时间的推移。《伟大的悲剧》 ⑥ 地点线索:地点的变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关注联系标题和主题,关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理解词语 1.词性 2.手法 1. ① 形容词:生动形象 ② 动词: 活用、一语双关 生动传神 2.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形容)……,(使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特点/心理,突出了××的××性格特征,表达了……感情。 1. 表述:使用了……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特点/心理,突出了××的××性格特征,表达了……感情,起到了……的作用。 2. 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吸引读者…… 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结尾:总领全文、点明中心、耐人寻味…… 第 4 页 共 21 页 结合作者或者文中人物对他人和事件的情感态度,如赞美、批评、尊重、敬佩、揭露、喜爱、厌恶、感激、惭愧……有时可能表达的是一种心情,如欣喜、震撼、愉快、惊讶、难过、愤怒、悲伤…… 4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修辞手法 2.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3.句子在结构中的作用
5 标题含义与作用 1.线索 2.悬念 3.讽刺 4.象征 含义:表层、深层 作用:线索、悬念、点明中心、暗示主题…… 角度作答的习惯。
养成从“内容”“结构”两个6 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 ××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 1.人物描写 2.人物关系 3. 情节 4. 环境 5.作者评价 若人物形象分析的分值较高,应该涉及主题,说明人物形象的意义 7 环境描写 描写 ①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先分析环境特点,再分析其作事作铺垫。 ② 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用 ③衬托主题。 ④ 渲染气氛。 ⑤ 设置悬念。 ⑥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了社会背景,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1. 联系文章内容 2. 谈感受、观点 3. 结合自身经历、理由 顺问顺答、分点作答 8 联系生活谈感悟类 主题分析
例题(2017白云广雅综合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9分)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
第 5 页 共 21 页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20170717新初一入学分班考:语文备考讲义二(阅读与写作)教师版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