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水土保持规划 7.1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
1.自然概况
芜湖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青弋江、水阳江、漳河水系的下游,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57′~31°25′,东径118°17′~118°44′,总面积717.5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38.36万人,耕地承包面积30.78万亩。其中 人口9.22万人,耕地承包面积6.3万亩。全县圩区主要分布在青弋江、赵家河以西,系长江冲积平原,地面高程在▽7.0~13.0米(吴淞高程 ,以下同)之间,远低于汛期洪水位;丘陵区为皖南山区延伸带末稍,面积280平方公里,人口9.06万人,耕地承包面积6.3万亩。最高的山峰珩琅山海拔高程▽297.6米。全县地形总体走向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
2.地形、地质、地貌
全县地形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在青弋江、赵家河以西,主要是水网圩区;青弋江、赵家河以东,裘公河以西主要是丘陵区。经过历次并圩联圩,现有在册千亩以上圩口21个,即五万亩以上大圩1个:十三连圩;万亩以上圩口7个:三连圩、陶辛圩、联建圩、新连圩、埭南圩、红星圩、白沙圩;四千亩以上圩口8个:十连、大兴、和平、保太、罗公、沈公、罗保、昭义;千亩以上圩口5个:长岗圩、三合圩、立新圩、桃连圩、永杨圩。在册圩口保护面积394.5平方公里,保护人口28.31万人,保护耕地40.5万亩。
据有关地质资料:自震旦纪至寒武纪,本县地质介于华北、华南地
31
台之间,处于浅海或海滨环境,接受了大量沉积物。时至三迭纪,因受印支运动的影响,海域上升成陆地。约三百万年前第三纪末,喜马拉雅的新构造运动,皖南黄山崛起,本县东南及西部受其轻微褶皱挤压上升;中部断陷下沉,沿断层带发育了长江、水阳江,并穿境而过,自此本县地貌结构以皖南山地的山前低丘陵—岗地—冲积平原而定雏形。
低山区:本县东南部珩琅山—九连山,海拔高程▽297~▽197米,坡度15°~35°,山前景观呈浑圆形山脊突露,岩秃嶙峋。岩性以硅质砂岩为主,山体上部粗骨性强,质地偏轻,土层薄。山前阶地海拔一般在▽60~▽80米,坡度小于15°,地势平缓,组成物质大多为山体的松散坡积物,分选性差,质地偏轻,土层深厚一般在50厘米以上,通透性良好,富含水份,温度适中。
丘岗区:自赵桥向东南至九连山为岗地范围,岗地海拔15~60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多呈波状起伏而平缓延伸。相对高程差10~25米左右。组成物质是第四纪红色粘土和下蜀黄土,岗上部为红粘土,岗脚为黄土,土体深厚。但障碍层如焦斑层或粘层出现位置较高,保水与透水性差。本县岗地均属非基岩组成,岗地沟谷分界明显。由于相对高程差异不大,一般只有10米左右,而且坡度小,多在3~5°,岗顶宽平。这类地方绝大多数已为旱耕地,岗旁平缓,冲谷平坦呈掌状分布,土地利用率较高。
圩畈区:县境圩区河流交织如网,地势低平,海拔高程▽7.0~▽13.0米,多呈方块田,成土母质均为近代河流冲积,景观开阔,为一级阶地,土体深厚。圩心地势低洼,土体一般有腐泥层,而且质地偏粘,
32
地下水位较高,距地面只有30cm~50cm,往往形成渍害。
3.水系河流
我县边界及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2条,分属于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大水系,河道总长290公里。
青弋江起源于皖南黄山北麓,从我县西河镇行廊山处入境,经湾沚、方村、清水、卜家店至芜湖市入长江,纵贯全县中部,全长56.2公里,是我县来水量最大的河流。其主要支流有荆山河、上潮河、资福河、赵家河等。
水阳江发源于西天目山,经宁国、宣城、新河庄、于当涂入长江,其西支从联建圩凉亭口入境,至三里埂汇入青山河,途经我县9公里。其在我县境内主要支流为裘公河,长21.7km。
漳河起源于南陵县绿岭乡,流经南陵,过火龙岗镇三埠管,至鲁港入长江。
三大水系在我县境内,均有支流相互串通,汛期相互调蓄泄洪,部分缓解了洪水对下游各圩口的压力。
4.气候
芜湖县在气候上属北亚热带南缘和中亚热带北缘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冷而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暖而潮湿。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mm,但降雨在年内和年际分布很不均匀,5~9月份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梅雨期降雨量更为集中,梅雨期后,降水一般较少,易形成伏旱,甚至连秋旱。特殊的气候条件,使我县极易形成洪涝旱灾
33
5.土壤植被
县境西北部属长江冲积平原,成土母质主要为河流冲积物。东南部是皖南山区延伸带的末梢,丘陵区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红土和下蜀系黄土,其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棕壤。
水稻土是我县主要耕作土壤,分布于圩田和丘陵区的冲田,总面积38.71万亩。
黄棕壤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丘陵区,土色黄棕,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易涝易旱。总面积30万亩,其中耕地2.8万亩。
红壤土,主要也分布于我县东南部的丘陵区,与黄棕壤成犬牙交错或上下覆盖状,土壤土层浅薄,通透性差,储水能力小,总面积3.5万亩,其中耕地0.77万亩。
全县森林(片林)覆盖率为11%,植被覆盖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①针叶阔叶混交林:面积约7.0万余亩,集中在丘陵、岗台地带,呈块状分布于红杨、湾址、花桥镇部分丘岗地区,以人工栽培的马尾松、黑松、国外松、杉木林为主,被覆度低,林下有茅草、蕨类、灌木丛及人工栽培的茶、果树等。
②阔叶落叶林:分布在青弋江、赵家河以西的沿河圩区,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呈条块状零星分布于河道两岸的滩地和村落四周。主要有杨、柳、榆、泡桐、椿、刺槐等树种。各江河沿岸滩地因用于挡浪以柳树为主,村落周围以泡桐、槐、椿、榆、楝树为主,间夹各种果木和竹类。
34
③栽培植被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圩区,农耕历史悠久,原有植被因开垦已荡然无存,被覆地表为人工栽植的农作物,以粮食植物、油料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为主,茬茬相间,无空闲地表,全县近54万亩。埂旁塘边兼有杂草、芦苇、蒲草等。
④灌丛区: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和岗台区,种类以杂竹、蔷薇、映山红为主,间杂有野草及蕨类,现仅存灌丛区有珩廊山、九连山及少数岗台地区,近万亩。平缓岗台自1980年后,陆续被开垦,种植山芋、油菜、烟叶或栽种茶、果木等。
6.土地利用现状
我县土地资源总面积717.5km2(陆地544.8 km2,水域172.7 km2),其中平原圩区433.83 km2,丘陵岗地283.67km2。根据调查统计资料,全县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467986亩,园地18595亩、林地84660亩、其他农用地212497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50400亩、交通运输用地11057亩,水利设施用地17560亩、未利用土地32599亩、其他土地80908亩。
7.社会经济概况
全县辖6个镇,124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总面积717.5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38.36万人,人口密度535人/km2。2007年全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8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9.15亿元,第二产业24.05亿元,第三产业13.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2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82元。
全县农业主要农作物以水稻、油料、蔬菜、棉花为主,近年来,圩
3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芜湖县水利规划2020 - 图文 (8)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