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运动生理学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4 本文由流年开花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绪论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新陈代谢

概念:通过同化和异化过程,生物体实现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即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过程。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吸收能量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产生能量过程。 以上两过程同时进行并相互依存,是需要酶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必然伴随着能量的产生和转移、利用,而能量的转变也必然伴随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应激性 3.兴奋性

概念: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环境变化。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分类,有强度和作用时间的要求。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兴奋: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兴奋性表现:兴奋:相对静止——活动,弱——强 抑制:活动——相对静止,强——弱

例:肌肉活动的兴奋——收缩耦联、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活动、心脏活动的强弱变化。 比较应激性和兴奋性的区别。 4.适应性

概念:生物体所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客观环境的长期影响可使生物体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例:气候服习、高原环境中人体红细胞增多

耐力运动员心脏肥大,肌纤维增粗。运动训练过程实质上为人体机能对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的适应过程。 启发学生结合运动实例说明适应性在训练比赛中的重要性 5.生殖

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及调节的控制

1

细胞外液——内环境: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存环境。 内环境理化因素相对稳定——稳态

稳态不断受到影响,又不断得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维持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也保持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体内调控机制调节生理机能,使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物节律。

体内主要调控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例:神经系统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 内分泌对运动中代谢率增高的适应性调节:心输出量增加,呼吸频率变化等。 (一)调节 1.神经调节

概念:神经系统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 结构基础:反射弧 基本过程:反射

调节特点:快速、准确、短暂 例:运动神经对肌肉活动的支配性调节 2.体液调节:

概念:人体血液或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如激素等进行的生理调节。 基本过程:内分泌腺、组织等——血液——靶器官或细胞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准确

例: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机能的调节、甲状旁腺素对钙磷代谢的调节 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和特点。 3.自身调节

不依赖外来神经、体液调节,局部组织在特定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适应性反应。 例:肌肉活动的初长度调节 4.生物节律 (二)调解的控制 1.非自动控制系统 2.反馈控制系统

用图示解释反馈调节的作用。启发学生分析实例中哪些是属于正、负反馈。

2

3.前馈控制系统

三、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历史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

1.动物试验法:① 慢性试验;② 急性试验

2.人体试验法:① 运动现场测试法;②实验室测试法 (二)历史与研究现状 1.运动生理学的历史

希尔被誉为“运动生理学之父”。当时出版了三部运动生理学名著: 《肌肉活动》、《人类的肌肉运动-影响速度与疲劳的因素》和《有生命的机械》。

我国的运动生理学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的40年代。生理学家蔡翘于1940年出版了《运动生理学》一书。 1957年北京体育学院为我国首次培养出运动生理学研究生。其后,在高等学校体育东中也先后成立了运动生理学教研室。1958年成立了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其中设置了运动生理学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运动生理学的科研机构。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我国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第二次飞跃发展时期。

2.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四、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1.微观水平研究不断深入 2.宏观水平研究更加发展 3.研究方法日益创新 4.应用性研究受到重视 5.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

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骨骼肌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收缩和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完成的。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与解剖学结合复习肌纤维的结构

3

1.肌细胞即肌纤维

2.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3.肌纤维直径60微米,长度数毫米——数十厘米 4.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二、肌管系统 三、肌丝分子的组成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可兴奋组织的生物电现象是组织兴奋的本质活动——(结合《绪论》有关问题提问) 生物电活动包括静息电位活动和动作电位活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一、静息电位

1.概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视图) 2.产生原理

① 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②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③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Na+的通透性较小,K+向细胞外流动。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④ 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1.概念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 2.产生原理

膜外Na+多于膜内,在受刺激时膜Na+通道开放,Na+由膜外向膜内运动,达到Na+的平衡电位,在此过程中,经过去极化形成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反极化(锋电位,绝对不应期)状态,继而复极化(后电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恢复到极化状态。 3.特点 ① “全或无”现象

4

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 ② 不衰减性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它就会间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其幅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 ③ 脉冲式

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无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

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以神经纤维局部电流环路方式双向传导 有髓鞘神经呈跳跃式传导,速度快;无髓鞘神经传导速度慢。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1.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兴奋传递过程

运动终板:终板前膜(介质)、终板后膜(受体)、终板间隙(酶) 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冲动→轴突末梢→钙通道开放钙入→突触小泡前移融合破裂→释放乙酰胆碱→乙经间隙与后膜受体结合终板电位(钠内流>钾外流)→总合为动作电位→沿肌膜扩布 五、肌电

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引导肌电信号的电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电极,另一类是表面电极。 第三节 骨骼肌的收缩过程 一、肌丝滑行学说

1.概念: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

2.要点:肌原纤维的缩短,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的结果。

3.根据:肌细胞缩短时,Z线互相靠拢,肌小节变短,明带和H区变短甚至消失, 暗带的长度则保持不变。

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运动生理学教案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运动生理学教案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0003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