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个性 一、个性概述
1.定义:个性(personality)或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特征
(1)稳定性:指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经常稳定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
(2) 独特性:指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是极端个别化的。但个性中还存在着共性。
(3) 系统。
(4) 社会性:指个性的社会属性,包括相应的世界观、价值观、兴趣和性格等,如果只有人的生物属性而脱离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形成人的个性。
整体性:个性是由许多心理特征组成的,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
3.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3) 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包括有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和自
我评价等;在情感方面包括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等内容;在意志行动方面包括有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三方面紧密联系,构成自我调节系统
二、需 要
1.概念: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需要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动力性,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2.分类:可以分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物质的需要与精神的需要等。 3.需要层次学说: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探索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三、动机与挫折
1.动机概念:动机(motivation)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具有激发、调节与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即有始发、指引和激励三种功能。 2.动机冲突:
⑴ 双趋冲突:两个目标对个人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并引起相同强度的动机。迫于情势,二者必选其一,即造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状态。例如有的病人既想住院治病,同时又放不下手中的工作。
⑵ 双避冲突:即两个事物同时对个人会造成威胁或厌恶,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即“前怕狼,后怕虎”的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处境造成的心理紧张状态。
⑶ 趋避冲突:对单一的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是好而趋之,一方面又恶
而避之。例如一些术前病人既想通过手术解除病痛,又担心手术可能影响机体某些功能。
3.挫折(frustration)
概念: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即为挫折。
产生挫折的原因: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种因素。
影响挫折程度的因素:包括动机是否重要、个体的抱负水平(期望值)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因素。 四、能 力
1.定义: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2.智力::即一般能力或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等。 五、气 质
1.概念:气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指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2.传统的气质类型: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按人的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的多寡来区分和命名气质,提出多血质(血液占优势)、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粘液占优势)、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四种气质类型。近代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证实了上述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六、性 格
1.定义:性格(character)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鲜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 2.性格的特征
态度特征:指人在对待事物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包括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例如同情心。
意志特征:指人对自己意志活动的自觉调节和调节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例如在行为目标方面,有独立性、盲目性、易受暗示等。
情绪特征:指人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和持久性以及情绪的积极性等方面的性格特征。例如在情绪的强度方面,有的人情绪表现强烈,难以控制
理智特征:指人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人感知敏锐。
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较之气质,性格较多地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性格可塑性稍大。联系:气质可渲染性格特征;性格在一定的程度上可掩盖和改造着气质。 七、个性特质理论和人格分类
1.特质定义(补充):对个体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一般的、现实焦点的个性基本单元。
2.卡特尔的个性特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 RB))认为,个性是由个性特质构成的。个性特质可以作为个性分析和个性测量的单元。在卡特尔人格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关于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概念。其中根源特质是隐蔽在
表面特质深处并制约着表面特质的特质,是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卡特尔和他的同事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了以下16种根源特质(亦称人格因素):A乐群性,B聪慧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激进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据此还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3.艾森克个性维度理论:艾森克(Eysenck HJ)通过精神医学诊断、问卷、客观动作测验、身体差异研究等手段收集资料,并进行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外向-内向和情绪的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来反映个性的理论,并绘制出图解(见图)。他将性格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外向型和不稳定-内向型,每一种类型包括八种特质。据此还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医学心理学 (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