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memorization):是个体获取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保持(retention):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再认与再现(recognition与reproduction):再认是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再现又称(回忆)是人们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重现的过程(回想起来)。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两者都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按信息论观点,记忆的形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三个阶段。一般认为,每一阶段都包括编码、贮存、提取(检索)等环节。 3.遗忘:
(1)遗忘及其规律:遗忘即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艾宾豪斯(Ebbinghaus H)对遗忘规律做了首创性系统研究,其所发现的遗忘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2)遗忘机制(假说):干扰说;衰减说;压抑说;线索依赖说 4.记忆的生理学基础
脑神经(解剖)功能研究;条件反射;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神经化学) 四、思维
1.思维(thinking)是人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
2.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个别的部分或特征;综合,是把事物的多个部分或特征组合为整体;比较,是把事物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事物之间异同点;抽象是从事物许多特征中找出共同本质的特征;概括是根据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去认识同一类所有事物。概括又称概念形成。
3.想象(与创造思维、灵感):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生活之前。但是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
第四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概念
1.定义: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包括内心的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情感(feeling)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2.两者的区别:情绪与生理性需要是否满足有关,具有较明显的情景性,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则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有关,不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冲动性,外部表现也不明显。 二、情绪的内容
1.体验: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按照对立的性质配合成对,形成两极状态。具体表现有:肯定-否定、强-弱、简单-复杂、积极-消极等体验。 2.表情: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
3.生理反应:情绪的生理反应几乎涉及所有的系统、器官和组织。这使得情绪
成为医学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概念。 三、情绪状态
1.心境:心境(mood)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指的就是心境。
2.激情:激情(excitement)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例如,暴怒时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等。
3.应激:应激(stress)是机体受到出乎意料的巨大精神或躯体压力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例如人们在遇到巨大自然灾害时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概念差异较大,详细的描述参见第三章) 四、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由环境激起的内脏活动导致情绪。强调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 W)和丹麦生理学家朗格(Lange C)先后提出
2.坎农-巴德理论:外界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反馈至大脑皮层,产生情绪体验;向下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坎农(Cannon WB)提出的这一理论曾被称作丘脑学说、首要应急理论或神经生理理论。1934年巴德(Bard PA)扩展了坎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3.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变化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过去经验和认知因素起标签作用。代表人物如阿诺德(Arnold MB)、拉扎勒斯(Lazarus RS)等。
4.情绪的认知生理理论:是认知、生理唤起和环境三因素说。沙赫特(Schachter S)1972年提出。
五、情绪生物学
1.情绪的中枢生物学研究(脑机制的有关理论) (1)坎农的丘脑学说
(2)网状结构为核心的情绪激活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林斯利(Lindsley DB)提出,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接受着来自外周和内脏的各种感觉冲动,经过下丘脑的整合之后,再弥漫投射到大脑,激活大脑皮层,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
(3)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帕佩兹环(Papez circuit)(图)和麦克林(Maclean)的有关情绪行为更为扩大的脑模型。认为边缘系统与情绪的植物神经系统反应和情体验关系密切。
(4)大脑皮层对情绪也起重要的认知调控作用; (5)多种神经递质与情绪有关。 2.情绪的外周生理变化
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代谢、泌尿生殖、皮肤、血液、骨骼肌系统、内分泌、皮肤电位。
情绪的生理反应往往是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躯体功能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似乎缺乏特异性。
情绪生理反应的记录指标。皮肤电位、脑电位、心率、血压、血管的扩张与收缩、呼吸深浅和次数等生理反应相应实验记录指标(测谎仪原理)。 六、情绪与人的行为和健康
1.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个体生长成熟因素和后天学习因素共同决定情绪的分化和发展。
2.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适当的紧张情绪状态往往可以维持人们对任务的兴趣和警觉,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见下图)
3.情绪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表情是重要的非语词信息。许多社会功能障碍患者,实际上情绪问题是其问题的核心。
4.情绪与人类适应和健康:人类的许多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是曾有适应意义的或有用动作的残留物(即动物的“战”或“逃”)。但是进化到人类阶段,这种“残留物”有可能会成为影响身体和心理功能的有害因素。情绪与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密切相关。 5.情绪的调节
第五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概述
1.概念:意志(will)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一是发动,二是制止。意志与认知、情感和个性密切相关。 2.意志过程的基本特征:
① 自觉性: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与动物不同,人能够自觉地确立行为的目的。
②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目的的确立与实现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战胜和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的过程,也就是意志行动的过程。
③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随意运动是受主观意识调节的、具有一定目的方向性的运动。它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学习获得的动作,是意志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随意运动是指不由自主的活动,如非条件反射运动,自动化的习惯性动作等)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医学心理学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