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福建省福州的鼓山与佛教文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4 本文由明净日夜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福建省福州的鼓山与佛教文化

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位于山腰海拔455米处的涌泉寺,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鼓山是福建省省会—福州南面的天然屏障,是福建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又是福建省十大名刹之一、为福州五大禅寺之首。

(五大禅林的其他四个是:怡山的西禅寺、雪峰的崇圣寺、北峰的林阳寺、连江百洞山的青芝寺。最后一个,又一说是象山的崇福寺)

涌泉寺在佛教界,虽不如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为大智文殊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大愿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大悲菩萨道场)那么有名,但其历史之久,香火之旺,神灵之显,却是名扬八闽,遍及东南亚,因此才能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1987年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因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大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至今高悬寺门上方。

涌泉寺目前的建筑,多属明、清两朝以后重建和扩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间的格局,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计有大小殿堂25个,占地16650平方米,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组错落有致的寺院建筑群。

鼓山涌泉寺主要特色有:摩崖石刻,历史悠久,数量繁多,体例周全;藏经丰富,有宋刻《金刚经》一部(全国仅存宋刻两部),御赐佛经十三橱,佛经木刻雕版,全国最多;血写经书,数量繁多;高僧牙舍利,弥足珍贵;千年铁树,年年开花(铁树在过去,因人们对它缺少认识,不知道

它需要某种元素才能开花,因此铁树开花,在古时候就成了非常稀罕的现象);佛教名人,层出不穷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了,迫切想了解当地风土民情的愿望大大增强,拜访和了解名山大川的机会不断增多。如果作为生活在福州的人,对本土的著名旅游胜地、佛教圣地,对佛教这种世界性的宗教文化,缺少基本的了解,或者人云亦云,那么对这些难得的旅游资源,以及对佛教这份颇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的认识,就容易失之偏颇和遗憾了。

其实“佛经”(即释迦牟尼成佛后,把悟化到的道理传播给世人的教诲,人们又把它称之为“言行录”)到现在仍是最浩大的文学总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中唯一与世无争的宗教,对世间三分之一人群的哲学观影响是巨大的;况且“天下名山僧占多”,五大禅林都位于福州相关的名山上,鼓山就是其中的名山之一,因此想了解它的人就一定更多了。 可是许多人,包括福州人却不一定了解鼓山,经常有人上了鼓山,认为没啥好玩的;甚至有人认为佛教是虚幻的,或者是神秘莫测的。此种种现象,不仅应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而且也反映了许多人对这些方面知识的欠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古人言“境由灵著,地以人传”,希望能够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这份本土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为满足大家想了解此方面知识的愿望,经过长期的收集、积累,参考了有关史料、地方志、文献、传说,尤其是参考了释永庵(俗名王绍春)师父编印的关于“鼓山风光”的小册子,历经数年,整理出本系列文章,以供有兴趣的人参考。 一、“鼓山”的得名

鼓山,其实是屴崱峰、白云峰、狮子峰、钵盂峰、卓锡峰、香炉峰、石伞峰??等山峰的总称,方圆数十平方公里,最高屴崱峰(俗称“绝顶峰”、“大顶峰” )海拔969米。

从涌泉寺后北行,迂回曲折约五里,至白云峰顶,此地又名“小顶峰”,有一巨石,形状如鼓,每当风雨大作,其颠簸有声,如击鼓,“鼓山” 据说由此得名;又说山形如鼓,且与“旗山”相对,(因有“旗鼓相当”一词的说法,又有郭璞的“迁城记”称:右旗左鼓,全闽二绝)所以叫“鼓山”。 白云峰的山脚峰坡处,海拔455米处,有一座千年古刹,名叫“涌泉寺”。它可与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齐名,素有“闽刹之甲”的称誉。福州人常常说“去鼓山”,其实说的就是去鼓山的“涌泉寺”。

鼓山诸峰,名胜古迹,约有160景,岩、亭、题刻,不下千处。 二、上山的石板古道

“涌泉寺”建成后,菩萨非常显灵,盛极一时,故而香火极其旺盛,据说最兴盛时,僧众达一千多人,香客不断,远近闻名。现在“香积厨”、“餐香堂”中还保留有宋景佑年间(1034—1036年间)用铜铁合金铸造的四口大锅,最大的一口直径167厘米,深80厘米,可容20担水,一次可以煮500斤大米,供千人食用,还可以见到数个洗米用的大石槽,此即为人丁兴旺的佐证。 五代时涌泉寺设田4800亩,光绪年间,官定涌泉寺划界 “附近四十里均属鼓山”(即涌泉寺),至解放前仍有良田500多亩,可见当时涌泉寺规模之大。

涌泉寺香火如此炽盛,引起其他派系(佛祖在世说法时,印度还没有纸张,所以当初只能用口耳相传的办法传承佛祖的教诲。在这过程中,因人们识见和观想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佛教的八大派系:如佛教有小乘、大乘两大派。小乘教有“宗俱舍论”和空宗的“成实论”。大乘教有“三宗论”:“净土宗、律宗、密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等等)的妒忌与不满,就是自然的事情了。福州人素有“兴鼓山,败西禅”、“兴鼓山败雪峰”之说,指的就是这么回事。

因此有人(据民间传说是西禅寺的和尚头)就想以风水术破之,于是等到当时主持寺庙的法力高深的神晏法师,需外出云游三年之际,假与鼓山临时当家亲善,殷勤献策,建议把当时通往寺庙的羊肠小道(大约是指现在沿公路上去3里的非常崎岖的山道)改建成较为平缓的石板大道,以利香客及寺庙人员来往,对鼓山的香火旺盛一定大有好处云云,并且主动表示愿意出资修建。 临时当家以为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却把神晏法师临走前“三年中不要妄动寺庙”的叮嘱给忘了,他一应允游说者,对方就赶紧动手,用整块长形条石,两旁衬以鹅卵杂石,把石板大道修建成蟒蛇形状,蜿蜒七里余,蛇头直取涌泉寺。

涌泉寺临时当家,开初没有察觉出此路所暗含的杀机,谁料自石板道修好后,寺内僧众莫名其妙的陆续生病、死亡、失踪,这引起了其他僧众和香客的莫名恐慌,香火直落而下。据说三年后神晏法师云游归来时,寺内僧众只剩下80多人。这些反常引起当家和尚及其他在寺僧众更加惶恐不安,但他们又不明就里,因此显得非常无奈和惴惴不安。

三年后神晏法师云游归来,乘船从闽江顺流而下,至南麓山脚,望见山上新修的石板路乃蛇甲形状,心知大事不好,忙抢上山,询之,并且告知临时当家,此路为“蛇抢燕窝”,故而才有那些莫名的灾祸,立命在离寺几十步远的山门后,埋入镌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取打蛇打七寸之

意,以截断蛇首,使蛇不能继续作祟;又在沿途石道中间盖了几座亭子,取斩蛇数段之意;还在第五亭前,相当于蛇的要害处,打造两座石塔以镇之。

这条石板大道,原来共有石阶2145级(现在因为修建成登山道,所以许多石阶已不可见了),总长约7 里。每登数级就有一小段平坦的路,每隔一里左右就建有一个亭子。 下面分别介绍福州鼓山上山的几座亭子:

“闽山第一亭”是根据朱熹题书“闽山第一”四个字作为横额的,这个亭子不是上面所说的神

xiè

晏法师修建的上山第一亭,现在这个亭在山麓的廨(可是按照当地人的读音为xià,通“下” )院前面。

过廨院,就是“东际桥”,桥上盖亭,叫“东际亭”,过这个亭,才是真正登山道的开始,现在这个亭被围在索道站内。

过东际亭,登阶93级,到“仰止亭”。这个亭久废待修。乾隆时的福州太守李拔曾题有《仰止题》一诗:云霄有路重重,今古几人景从?不到上头不住,山前遥见云封。

再上216级,为“洗心台”,旁有巨岩如人心,其下泉声潺潺,意为人在此洗净心肠,去除邪念,方可登临佛家圣境。

又上157级,即“石门亭”,俗称“头亭”。据说旁边才是已废的“听涛观瀑亭”原址;又有人说“石门亭”就是“听涛观瀑亭”。现在看到这个亭的匾额上就写着“听涛观瀑亭”。在此如遇风雨大作,可听到松涛阵阵,观赏到亭右侧的岩瀑飞流,因而名之。此即为镇蛇第一亭。 由石门亭拾阶而上,登257级,就到了“乘云亭”,俗称“水云亭”,初名“梯云”,因旁有泉,所以又叫“灵泉”。继续上行,沿路有石刻,如:王用文的“乘云”、黄廷勋的“仰涛”、高鹊桥的“小鼓”,此亭即为镇蛇第二亭。

再上422级,到“合珪亭”,因旁边有两石如合珪(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器物),故名,又因登山到此已至半山,所以又称“半山亭”。此即为镇蛇第三亭。

从半山亭上行147级,路旁有一岩石,上刻“路通仙苑”,从这里的小径北上,可达著名的“十八洞景”。(“十八洞景”还可以从另外的路径进去)

再上行284级,有岩刻“桃岩洞口”,由此小路东去,可到桃岩洞、桃岩精舍等处。

再上91级就是“茶亭”,又叫“圆通庵”,可惜原址已经被风雨侵蚀,早已废弃,现在在旧址右边建有“观音亭”。旧亭址旁有福州人耳熟能详的“欲罢不能”(清乾隆壬午福州太守李拔)的题字,还有“宜勉力”(清光绪辛卯周宝臣)的题字,都意在勉励人们已经到此了,就要继续努力攀登,不可放弃。此即为镇蛇第四亭。

(李拔登临此处,欲罢不能的民间掌故:福州太守李拔一日忽发与民同乐之情,率民众登山,可能是平时少有锻炼之故,登临到此时,已经大汗淋漓,气喘不止,想作罢又舍不得,且于民众前丢面子,因此题字自勉)

到此寺庙钟声渐闻,说明涌泉寺离此已经不远了,因此登山者,每每闻之,都会振作精神,继续攀登。

过茶亭,继续登阶328级,达“松关亭”(现在旁边有服务部、餐厅等),亭旁两侧各有新修石径,分别通往“八仙岩” 、“葛仙居”等“十八洞景”景点。

至此道路渐趋平坦,夹道青松苍翠,旧称“万松关”、“万松湾”,周围颇多摩崖石刻,如:“高山仰止” 、“今古名山” 、“一壑风烟” 、“白云苍海”、“惠风和畅”等,还有一些诗刻。服务部下方的“望奎楼”下的一笔“寿”字,常常为人所临拓。

chī

松关亭后,秦如篪的一笔“虎”,写得很活,以至成真。传说,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此虎便会活了,常常出来伤害周围的百姓和牲畜。群众追之,至此竟现出一“虎”字,群众乃知此“虎”活转了,为了防止虎再伤人,于是在字的旁边,围筑石墙以圈之,自此,此虎不再伤人了。这个传说大概是为了说明这个字写得活罢了。

从此处至更衣亭前,还有戴定邦的一笔“龙”、一笔“虎”,更是虎踞龙盘,跃然于石上。林可桐刻录文天祥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的手书,很有气势。光绪丁酉卧云法师的口书(即把笔含于口中书写)的“静气养神”,如钢刀细凿,力透石背,非常难得。

从服务部前行几十步,就是第五亭:“更衣亭”,亦称“王审知更衣亭” ,此亭原称“观化亭”。 亭名改称,此中还有一段传说:

唐末王审知与其兄王潮奉唐末朝廷之命入闽,王潮因不适应此中潮湿气候与水土,不到两年就死了,埋在惠安到泉州之间的“土山”。王审知续位,大力开发闽地,为闽地百姓做了大量好事,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福建省福州的鼓山与佛教文化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福建省福州的鼓山与佛教文化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0177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