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的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一、知识内容分析
《11-20各数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当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多到用10以内的数已无法表示,这时就有了更大数产生的必要性。学生在学习10以内数的时候,物体的数量是多少,就用几表示,当数量大于10的时候,例如:11,12,13,等等,又该怎样用数字表示呢?这节课首次引入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10个一是1个十的十进制知识,突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是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以后再学习几十几,几百几,几千几等等就只是知识的迁移了。所以这节课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数、1000以内数乃至更大数的认识的基础,可以说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数学思考目标:“在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过程中,发展数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解决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本课的行为动词描述过程目标的是“经历”“体验”等,所以,要创设学生能动脑、动手、动口的数学活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经历中获得体验。
二、学科德育渗透点分析
1
本节课承载的主要学科德育渗透点有理性精神和思维严谨。
本节课理性精神的渗透策略,一是在认识11-20各数时,创设海鸥来了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估计——数实物---摆小棒——对比——计数器拨数——读写数等操作活动,经历11-20各数产生的过程,逐步形成一种理性化地思维范式和认识模式。二是从渗透策略的角度,本节课教师充分采用“操作” “对比”的策略,通过动手操作、三次比较(摆小棒,盒子放数,计数器拨数),多种表征形式的相互映衬,让学生逐步认识11-20各数。以上过程和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质疑反思、探索创新、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
本节课思维严谨的渗透策略,是在认识11-20各数的过程中,先通过认真、有序的数数、摆小棒验证估计的合理性,再通过对比、辩说、指导认识数位和十进制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全面缜密、有理有据、一丝不苟、遵规守则的思维严谨习惯。
三、核心素养渗透点分析
本节课着重渗透的核心素养是数感和数形结合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多少只海鸥”,先让学生估一估,再让学生指实物数一数,然后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数一数,最后的练习让学生倒数、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小朋友等实际问题,在估一估、数一数的过程中感悟数的大小,掌握数的顺序。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2
四:教学过程: 一、 实际情境引出数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海鸥吗?
师:我们到美丽的青岛海边去看看吧!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我们先来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这个问题。大家猜一猜沙滩上有几只海鸥啊?
师:谁猜得对呢?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比一比谁数的最认真。 师:大家数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先估、再数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要解决的问题真实而又必要,体会到数数在解决问题的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数感)渗透点】:学生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小数的数感,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数量是11-20的物体,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感估计海鸥的数量,又根据实物数一数海鸥的只数,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建立十几的数感。
二、动手操作认识数
1.认识1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数出了11只海鸥,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的从学具盒中数出11根小棒,看谁数的又对又快,数完的安静的举起来给老师看。
(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数的可真快!那你们数的到底是不是11个呢?老师看不出来,你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呢?同桌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操作)
3
师:请3个同学上台展示、对比。大家看一下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容易看出是11根呢?
师: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好啊? 师:好,大家都这样分一分。 (学生操作)
师:这是10根,这是1根,合起来是11根。咱们先把这1根放下,剩下的是几根?我们一起数一下这10根,1、2、3……10,这是几个1根?我们可以把10个一根捆起来,10个一根就成了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根,我们以后可以把几根捆起来?10根捆起来就变成1个十,1个十根和1个一根合起来是11根,反过来说11里面有1个十根和1个一根,把小棒送回家。
师:刚才我们一个一个的数到十就是10个一,把它捆起来就变成了1个十,也就是说10个一是1个十,一个十里面有10个一。
(师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在“数出11根小棒---想个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10个一根捆起来”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追问、质疑,学生学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想法,学会质疑他人的观点,通过质疑和反思一步一步探究知识的真谛,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同时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既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核心素养(数感、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很自然的把“11”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的顺序,感悟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然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摆能很容易的一眼看出是11根小棒?”,在摆11根小棒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摆法的多样性,在老师引导下,大家通过比较优化:分成10根和1根最容易看出来。把10根捆成一捆,自然的引出10个一是一个“十”,在头脑中清晰的建立了“1个十”和“1个一”的表象,突破了教学难点。整个过程借助学具---小棒,使学生充分的进行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感官参与的
4
学习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从形到数,自然流畅,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2.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体会数的顺序和组成。 师:我们一个一个的从一数到十,再添上一就是多少?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你能帮老师把这11根小棒放里边吗?静静的想一想。
师:我们把1个一所在的位置叫“个位”,把1个十所在的位置叫“十位”,十位用来表示几个十,个位用来表示几个一。
师: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我们继续往盒子里添小棒,大家还敢不敢数,12、13、14、15,15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生:15里面有1个十和5个一。
师:我们接着放,16、17、18、19、20,怎么办呢?
师:刚才我们一个一个的数到20,以后随着数目的增大,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数数。我们一十一十地数一次,一十、二十,再往里添一捆是三十,继续数四十、五十……一百。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本环节通过分放11根小棒,认识“个位”和“十位”,再通过学生一个一个的、十个十个的添数小棒,初步体会数的顺序和组成,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数感)渗透点: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给一捆小棒和一根小棒找家,巧妙的利用两个盒子形象的认识了两个数位“个位”和“十位”,并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了同一个数在不同的数位表示不同的数值。从11数到20学生积极参与,从数数到说组成,不仅可以一个一个数,还可以十个十个的数。深刻理解了数的组成,从而形成了数的概念。数感在此进一步加强。】
3.利用计数器进一步数数教组成写数
师: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我们一起拨数,从1拨到10。
师:请同学们在计数器上拨出11。
(学生操作,找两名同学展示对比谁的正确。)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资格考试认证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