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儒雅行为。
9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 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94.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光绪是光绪皇帝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B.觞为古代酒器。
C.提督为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
D.公为敬辞,尊称男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 9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
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9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
B.校射意思是校场比试射箭。
C.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袖子里有倒兜就想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 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的 除非你自己掏 ,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 D.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9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出现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摄,古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
C.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古代十日为旬,文中几十旬应为几百天。
9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9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
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100.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八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
B.游徼,乡官之一。原为泛称,意为有秩禄的官吏中最低级人员。秦末始为官名。汉沿设。掌巡察缉捕之事。魏、晋、南北朝多沿设。
C.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答案
1. 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 A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 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A “左迁”必是降职。 10.D 皇帝的庙号。
1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 A (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C (“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4. 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5.B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16.C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
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 ( 23时至01时) 丑时 ( 01时至03时) 寅时 ( 03时至05时) 卯时 ( 05时至07时)
辰时 ( 07时至09时) 巳时 ( 09 时至11时) 午时 ( 11时至13时) 未时 ( 13时至15时)
申时 ( 15时至17时) 酉时 ( 17时至19时) 戌时 ( 19时至21时) 亥时 ( 21时至23时)
17.A (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8. B (“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9.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0.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21. C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22.A (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 C 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D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25. C “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26.C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27.A (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8.D (“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29.D (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30. B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31. C (“除”,任命官职。) 32.C (左迁是贬官。)
33. D 《论语》不是“六经”。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34.D (“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35.A 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资格考试认证2017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7)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