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
兰日旭 2010-10-15
摘 要: 大萧条与次贷危机虽然在表象上都源起于美国的股市,并波及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社会各行
各业,但两者的传导路径、爆发原因与应对措施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大萧条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完成工业化、出现产业结构同化的条件下,由以农业为核心的生存型向工业为核心的生产型经济结构转化之后,出现的一次产能过剩与全球市场容量萎缩之间的危机;而次贷危机则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般制造业的国外转移,由生产型向以服务业为核心的财富型经济结构转化以来,出现的一次财富性收入与实体性收入之间不对称条件下引发的长期透支消费崩溃的危机。
关键词:
大萧条,次贷危机,财富型,经济结构
经济危机,尤其金融危机是经济文献中最为传统的主题之一。自1788年爆发首次现代经济危机以来,危机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影响较大的危机已经发生了近30次,而发生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与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则是历次危机中最为严重的两次。把两次危机联系起来分析,已经引起国内外业界与学术界的关注,对它们的表象、成因、对策、影响等方面内容的异同做了探索,但从经济结构演进的视角进行分析,则鲜有人涉足。本文就以经济结构为切入点,对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两次危机加以比较,总结经验,以助于加深我们对金融危机演进历程的认识,和妥善应对当前的危机。
一、经济结构:从生产型到财富型
经济结构的内涵很广,也存在很多争议,但按马克思理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
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结构是在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与此为依据,结合这一时期推动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往前扩展的核心力量,我们明显可以发现:在某一时期某一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很难在预见的未来实现对既有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突破,由此构成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经济结构特征。
由此,把一国经济结构的变迁放到动态化的全球视野下,我们则可以把大萧条与次贷危机之间主要受危机影响国家的经济结构界定为:大萧条时期的美、英等工业化完成后的国家已经由早期农业为核心的生存型转化为生产型结构,而次贷危机时期的美、英等发达国家则经过一般制造业的海外转移之后,经济结构也由生产型提升到财富型。自然,经济结构的差异,必然会在两次危机中所表现出不同的传播路径、引爆原因和应对措施。
经济危机,尽管在1788年以来就曾频繁发生,但到1929年之前的危机基本集中在一国或经济关联度高的少数国家和地区,影响小、时间短,原因在于开始或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太少,产业结构同化的产品覆盖面无法包容整个世界,危机之后,仍可以通过对国内产业的市场调整和向外扩散来解决。大萧条则与之前的历次危机完全不同:西方各国到20世纪初相继完成工业化,进入工业资本主义社会。此时的危机,虽然在传统上把发生在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暴跌看作是危机的起点,但事实上,在危机爆发之前,不管美国、还是欧洲内部都已经发生了生产性危机,而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的华尔街风暴是国外投资机会缩减引致资金回流的结果。自然,由生产性危机所引发的投资机会减少,进一步延伸到金融领域,由此加剧了市场容量萎缩,放大了危机的深度。故此次危机的实质是由实体经济危机导致信用危机,进而引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
详细来说,首先是实体经济遭遇重创。危机前,在慢性农业危机的打击下,欧美等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出现分化。英法等欧洲国家的工业尚未从一战中复苏,便提前陷入生产萧条之中;日本亦在1927~1928年提前进入生产性危机;美国似乎独处工业生产的繁荣。欧美工业生产的不同格局,促成资本在欧美之间来回流
动以寻找高利润的机会,投机风气高涨,导致资本首先从生产领域中流出,引致了工业生产的渐趋萧条。危机爆发之后,企业便大批破产,美国超过14万家企业倒闭,德国约6万家,法国5.7万家,英国达3.7万家。工人大量失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总失业人数曾经高达3000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者共计4000~4500万人。物价下跌,贸易萎缩。
其次是财富性资产暴跌。伴随实体经济的收缩,非生产性开支出现了持续大量的下降,继而美国股市急剧下跌。从危机前的最高点381.17降到危机时的最低点41.22,股市价值下跌幅度达到89.20%,而股市崩溃又迅速蔓延到其他金融领域。银行大量倒闭,1930~1933年,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银行倒闭风潮,银行倒闭超过了11000家,金融系统基本陷入瘫痪。银行大量倒闭带来信贷紧缩,“从1929年至1933年,总货币存量下降了超过1/3,商业银行存款规模下降了超过42%。”信贷紧缩造成工业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融资更加困难,企业破产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银行体系瘫痪,违约和破产程度严重影响了除联邦政府之外的几乎所有借款人。此后三年的时间,股市虽然偶尔回升,但整体趋势是不断下跌的。
2007年以来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又与大萧条的内涵不同。大萧条之后,发达国家通过产业结构中重叠、成本较高的制造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经济结构已经逐渐由生产型向财富型的提升。相应地,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也由生产型的投资主导向以财富型的消费主导转化。为此,美、英等国一方面在国内不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以及财富性收入,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上的金融资源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制造危机,以控制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的目的。然而,美国长期贸易、财政赤字却无法支撑过度消费的现状,自然引致了财富型结构内的一场大危机。这次危机不同于大萧条,不是直接发端于实体经济领域,而是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诱因,引起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进而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
具体来说,首先是财富性资产严重缩水。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全球股市都遭遇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跌势,美国股市年跌幅41%,至2008年9月29日收盘,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41%,创下“大萧条”以来的最大跌幅。2009年美国股市市值“蒸发”达创纪录的7.3万亿美元。英、法、德三大股市同期的跌幅都在四成
左右。到2009年10月30日美国倒闭银行数量突破百家,是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同时,欧美、日本等国的大批银行、保险公司也不得不依靠政府的流动性资助才勉强生存。接着,财富性资产的大量缩水使人们对未来信心受挫,进而波及到实体经济。到2009.年9月,美国失业率超过9%,欧洲则超过10%。至今为止,经济形势虽然得到了很大改观,但全球经济尚未从危机中完全复苏。
二、次贷危机实质上是经济结构危机
重大事件总有重大的起源,我们在关注表象的同时,更要探究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有关大萧条的原因,国内外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而当前次贷危机的原因则还处在争论之中。综观两者成因的争论,则明显停留在危机本身的表面现象中,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危机爆发的源头--经济结构的差异上。
大萧条是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化、出现产业结构同构化的背景下,受国外市场分割、国内工人运动激烈和工资增长缓慢等影响,政府没有顺应经济结构变化要求提升民众有效需求能力的结果。“工业化世界愈是扩大,加入无节制增长的竞争的国家愈多,未来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与危机也愈不可测。”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很快就越出了英国范围,扩展到法、德、俄、日、美等广大国家。到20世纪初期,它们相继完成工业化,引致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此时,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趋势,以前发生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内部的危机已经蔓延到了整个世界。危机的本质尽管仍然像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是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但完成工业化后的西方各国的生产过剩已经越出了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边界,发展成为整个世界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样,在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内部,则出现了财富两极分化所引发的内需不足的问题。如1929年,美59%会占人口1%的富豪,竞据有国民财富总额的59%-口87%的普通群众,却只享有国民财富的10%。财富高度集中,导致产能与市场消费之间的严重不对称。据估计,1922~1929年初,工人18际工资只增加了6.1个百分点。总消费只增加了l8个百分点,而同期工业产出却增加了大约1/3。这种差距在1928--1929
年间扩展到最大化的程度:工业产值增长是消费增长的3倍。工人在工厂大批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东西少数富人又消费不完。对人口中占大多数的穷人来说,收入极低、购买力有限,无力扩大市场容量,由此加剧了“生产过剩一消费不足”的供需矛盾。而国外市场的扩大,自然成为完成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所首选的空间,“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
然而自19世纪初以来,落后国家和地区逐渐被英、法、德、意等少数几个国家所分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地则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囊括一切地区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自然,对刚刚完成工业化的美、日等国的产品销售来说,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市场问题。为此,日本在中国的东北等地展开了与俄等国的战争,以扩大自身的海外市场;新兴的美国,除了向英、法等国占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发出“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等政策外,从20世纪初开始还逐渐采用了新型的销售模式--推销员,特别是以按揭来挖掘自己的国内市场,即通过透支未来收入的方法来扩大产品消费。按揭,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与传统的信贷等方式相冲突,难以使一般民众、银行等接受,按揭所需的资金大多数来自汽车等耐用、高级消费品行业本身。长期的透支,虽然促进了汽车、洗衣机、冰箱等行业的发展,加剧了他们内部资金的紧张,自然也无法完全实现持续加大内需的目的。在此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扩大的产能过剩,与全球市场承载能力日益萎缩的条件下,最终引爆了西方各国共同出现产业结构趋同下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则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生产型社会向财富型社会转化之后,出现的一次新的经济结构危机。此次危机的重要根源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把国内一般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化之后,逐步改变了之前国际经贸关系的格局,开始出现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一般制造品,而发达国家则受制于专利保护、技术垄断等因素影响,没有顺势利用技术、服务等产品的出口以获取经常贸易账户平衡。由此,在与发展中国家经贸交往中的长期逆差,必然促成发达国家利用信用经济部分中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的创新来增加自身的“财富性”收入。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经济结构大萧条与次贷危机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