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版书中,作者姓名可以写到第二行下方。留多点空白就比较清晰,但这已经是后来编辑的效果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前两行字张已经损坏了,只有隐约几个字的残迹。
在西安碑林《千字文》拓本上,这开始的两行还很完整。标题是“真草千字文”,下面是文章作者,“敕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很长,字数很多,所以第一行排得很密,很挤。那为什么作者不移到第二行写呢,这是当时人的习惯,晋唐和宋以下习惯很不同的。
后来书法家的签名,往往放在最后。如文征明书《后赤壁赋》。 有关签名问题,后面课程还要详细讲。这里只是大略提一下。
2.4正文
标题、卷名、姓名讲过了,接下来就是正文。
正文的格式反而容易,历来变化不大。正文是顶格写的,第一行开始不需要空格。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比正文还要高的情况,这叫抬头。抬头往往比正文提高一个字,甚至两个字、三个字。抬头是表示尊敬的意思。遇到尊称,抬头换行很早就有了。
举例来说,如米芾这封信,写到第三行只写了两个字就不写了,下面都空着,另起一行写“明公”,这也是表示尊敬的意思。
我们熟悉的《阴符经》写到最后,“起居郎臣遂良”这是书写者落款。然后“奉敕书”,因为“敕”是皇帝的命令。
清代圣旨上,遇到皇帝还有抬高三个字的,历代拍马屁的手段总有许多创新。 2.5序跋
正文前说明作品内容、主旨的文字,称为序。如果放在正文之后,称为跋,或题跋、跋尾等。现在叫前言、后记,名称很多。举个例子,清代户部尚书曹文埴书乾隆《渔樵二十咏》,格式非常严整,先写一
级标题,标题下注“有序”两小字,提醒读者除了诗外还有序文。后面这一篇短序,比一级标题低一格。然后第一首诗的标题“渔网”,再低一格。之后《渔网》诗的正文,顶格写。
这是《书苑菁华》的提要。所谓提要,就是简洁介绍这本书的文字。类似这样的文字,跟序言相同都要低一格或两格。
跋文有时是书法家自己写,有时是请人写。请人写的可能在书法家签名后的空余纸上;更多是另外用一张纸来写,以保存原作的完整。这是沈尹默先生临褚遂良《倪宽赞》后的跋至于低一个字,究竟是低正文那样大的一个字呢,还是低跋文本身大小的一个字,两种情况都有。文,跟序言一样,跋文通常要低一两个字。
有些抄经后的跋文写得非常之低,表示谦卑。如这一卷是替皇帝皇后七代父母祈福的。龙朔二年皇帝是唐高宗李治,皇后是武则天。发起抄经人是尉迟宝琳,他是唐朝大将尉迟恭之子。这经卷在陕西户县的云际山寺。
如果作品是横幅,宽度较小,跋文再写低,就写不了几个字,这时候可以把跋文适当写高些,如吴昌硕这一幅。这是特殊的情况。
如果跋文字数少,还是会低一点的。 2.6注释
你看吴昌硕这诗稿,诗的标题叫《慈禧殿》,第一句“慈禧殿”,下面用小字写了两行注:“弘光时殿名”,这是解释“慈禧殿”这名称的来历。这小字两行的宽度,等于正文一行的宽度。像这样的注解,称之为双行夹注。所谓夹,意思是夹在正文中间。双行夹注有时很长,如这首诗后面的注解。
这是最常见的注解方式,有时候字少也会写成单行。如果正文中间不放注,放在正文后叫尾注,放在页面后叫脚注。
简言之:
书法作品有一定的格式。
只要符合格式,才能成为正式的作品。
今天讲的只是格式的通例。至于今后怎样运用格式,还有很多要讲。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临摹作品和创作作品。 标题、卷烽和姓名。 正文、序跋和注释。 复习思考:
如果《阴符经》二级标题有五个字,你打算怎样处理来使读者清楚标题和正文,(压缩)
吴昌硕这诗稿的标题低了一格,这表示什么,(示题)
为什么有些诗人写诗,经常把诗题低一两格,有什么好处,(分清标题和正文)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02课笔记:词句格式1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