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同理分析可知,天津在这十年来总人口有了很大的增长,城市人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相对持平。从表中看,但在后几年幅度增加的很小,究其原因,还是天津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关,以及和它的产业结构分不开,它以到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能大量吸收外来人员,但后来城市产业结构达到稳定,人口增长速率减慢。所以在未来20年,天津会继续以很小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并且城市人口比重还会增大。(3)从表中可知,河北省头几年,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相当,总人口先是急剧增长,后来以相对之前较慢的速度继续增加,总的来说,总人口数量有很大的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也以较大的幅度增长着,并且超过了农村人口比重,这是因为河北省主要是个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大省,所以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吸收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使城市人口大增。随着河北省的继续发展,生产水平力的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新地区的开发,所以未来20年,河北省的总人口数量会继续较快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重也会继续增大。
3.举例说明村落呈集聚现象的原因。
答:村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相对于城市的一种聚落类型。在我国,村落地域是指建制镇以下的地域,村落是由村庄和集镇构成。从村落的最先产生的原因来看,是原始社会人类为了适应恶劣的大自然的野兽的攻击,而构筑的如“茅草屋”、“蜂巢居”十分简单落后的居住环境,那时候的人类活动是大范围地移动,居住地也流动不定。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特别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以来,先出现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然后出现集市,接着促进集镇的形成,为最后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城市的兴起加速了村落的集聚,也提高了村落集聚发展的水平,比如工矿业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服务于城市的郊区农业村落的集聚;如加工业城市(加工棉花、蚕丝、甘蔗等)的发展,带动了加工业村落的聚集。至今为止,村落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以前的高度分散形态逐渐向集中形态转变,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中西村落和集镇建筑格局由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式形式转变为集中、整体形态。究其原因,还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工商业的发展,对村落建设和集聚起到十分重要的加速作用,它不仅可以对当地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提高资源转化率,还可以吸收丰富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农民实际收入水平。转化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业产业——建设小城镇——实现乡村城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村落集聚形式。此外还是随着经营条件、交通条件的完善,人类自身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统一的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效益越来越高并节约土地,所以集聚是现代村落的主要发展趋势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例如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村落较高的人口、建筑密度,高层化的建筑格局,突出的商饮服务业,完善的内外交通道路格局和基础设施等村落特征,使得村落集聚的同时,还越来越现代化,这也是村落集聚的一大特点。
4.什么是文化景观,举例说明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答: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发展源远流长,具体历史进程如下:
“文化景观学派”的创始人--美籍德裔学者索尔的经典定义:文化景观是某一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文化是驱动力,自然区是媒介,而文化景观则是结果。由于文化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文化景观也会随时间而变化。随着某种不同外来文化的介入,便开始某一文化景观的更新,或进行某一新的文化附加在原有景观残余之上的演化过程。
文化景观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1906)提出的。他提出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要求把文化景观当作从自然景观演化来的现象进行研究。把文化景观分为可动的和不可动的两种形态,前者指人以及随人移动的货物等,后者通过文化作用于景观的全部效果来反映,如道路及其型式。
美国乔丹认为“文化景观是文化集团在其居住地域所创造的认为景观”。
美国德伯里认为:“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所以可辨认的改变,包括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
我国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地理特征。”
综上,何为文化景观?它是一种人文景观,反映了人文现象和环境的特定关系,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背景和依托,它反映了人文现象的总特征。总之,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于地表的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 现说明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举例说明:
(1)西双版纳傣族原信奉自身的原始宗教,至中唐时期以后,小乘佛教开始在云南传播和形成,刚开始受到抵制,后来小乘佛教根据傣文化进行适应性改变,两者互取其长,形成一种有地方特色的西双版纳傣族佛教文化体系,使得傣族人民乐于接受,并使傣族成为全民信教的民族,成为傣族特有的文化景观
(2)宗教思想对文化景观中建筑的影响,特别是宗教建筑把功能、技术、艺术、思想、信仰结合在一起综合体现于景观之中,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佛教的寺庙、佛塔、石窟,基督教教堂的高塔禾尖顶,美洲阿兹台克文化和更早的玛雅文化建造的巨大美洲金字塔等。青岛则以多种徳式建筑著称。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更是集古今中外各种建筑风格于一域。
(3)宗教思想对文化景观中山的影响。山在许多文化的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某些宗教来说,山是地球的中心,天地在这里会和,人的精神可以在这里感到最接近天,最接近宇宙。在希腊,奥林匹斯山被认为是诸神之家。富士山对日本人有相当大的宗教意义。把山视
为地球的中心轴,视为与上天的连接点,这种思想出现在中国、朝鲜、伊朗、印度等许多国家的文化中。希腊人他们的寺庙修在雅典的最高点——卫城上,其它城市也修在类似的地点。此外,人们还常常建筑山的象征物,如,中东的阶梯形金字塔,苏美尔的亚述古庙塔,以及埃及的大金字塔,西欧的大金字塔。
5.结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谈谈你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解。
答:旅游开发是指政府、企业、开发商个体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的社会经济活动。旅游开发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前提,因此它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影响来看:首先,它带动的旅游业直接影响了国民收入,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国定民安。其次从经济领域来说,它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积累资金,回笼货币,促进财富再分配;扩大劳动再就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再次,从社会文化领域来说,它促进不同地区、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社会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还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文明。从消极影响来看:外汇漏损削弱了旅游业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经济欠发达而旅游资源充足地区,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业配套设施投资巨大,旅游门槛高,起区域经济没有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旅游业极不稳定,过分依赖其会使它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旅游开发会使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顺还当地居民文化传统和利益;旅游的季节性也会造成大量设备闲臵浪费和劳动力的季节性失业;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由此可见,旅游具有两重性,现在旅游开发面临的形势也是很严峻的,可见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势不可挡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要求旅游者的增加量、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以及旅游开发要求与资源承载量、环境保护相协调,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身为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份子,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政府来看,可采取制定更多的相关方面的法令条例,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加环保经费,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等。从开发商来看,要提早科学地预测,估计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尽最大可能寻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融合,追求环境资源持续价值的利用和文化完整性展示和教育。从旅游地区的居民来说,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社会道德水平,抵制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抵制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从旅游者自身来说,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不能任意破坏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比如不践踏草坪,不乱涂乱画,不破坏垃圾桶等。总之,要正确认识旅游活动
与旅游业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增强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能,适度发展旅游业,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引导旅游业健康、积极有序地发展,造福于全世界。
6.以你所在或所熟悉的专业领域为例,探讨人文地理学在该领域的应用。
答:我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它很大一部分涉及的是园林设计,下面我就人文地理学在该领域的应用上说说。首先,我来简单地介绍下我的专业,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L.A是由美国Landcape Architects 之父,F.L.Olmsted (奥尔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来的,它当时提出的背景是由于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和人口迅猛增长,世界各国,都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爆炸,自然环境和自然与人工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本专业的核心应是\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概括的说它就是用艺术的手段,处理人,建筑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设”者,陈设,设臵,筹划之意;“计”者,计谋,策略之意。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臵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遇的过程。
现说说人文地理在我学的专业具体运用如下:
1.它为园林设计提供了大量的人文文化信息,因为园林设计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它的设计需要有大量依据,比如当地居民的年龄组成、平时喜好及消费倾向,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当地民俗风情,当地原有的文化景观等都可以为我们进行园林设计提供大量的科学依据,不致使我们在实际操作时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意义。
2.它为我们作为一个设计初学者提供了更多地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的机会,让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人文地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人地关系为主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在现代,为了全人类的长远健康、幸福和欢乐,人类必须与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明智地利用自然资源,园林设计也必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做相应程度的改变对学科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什么是园林的发展趋势?答案就是以研究人类、生物和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生态学为依据,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
3.它为我们专业和它其中的旅游地理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和园林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旅游风景区的设计思路,还是整体规划,以及后期的资源保护,都是园林设计的一个部分。所以旅游地理的学习算是拓宽了我们的专业学习面。
4.它增加了我们的课外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甚至是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因为园林设计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它包括文学、文艺、生物、生态、建筑等诸多领域,同时,它又要求综合各学科的知识于园林艺术中。无论是民族地理,还是
宗教地理它们都让我更多了了解国外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打开了一扇我了解整个世界的窗。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2011 考研人文地理学真题 (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