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30 本文由清仓处理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福建江夏学院2012年社会实践报告

福建江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及作用发挥等问题

指导老师:陆娱 系别:经贸系 组别: 组长: 李玉婕

组员:李惟惠,陈艾嘉,彭秋颖,郑冰倩,唐芳亚班级:国贸一班 联系电话:13015729127 电子邮箱:115373824@qq.com

1

福建江夏学院2012年社会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2016年7月7日 至 2016年7月21日 调查地点: 福建福州林则徐纪念馆 福建永泰联奎公园; 湖南怀化芷江受降纪念坊; 福建漳州明清古街; 广东佛山祖庙; 贵州开阳烈士陵园

调查对象: 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

调查方法: 文献资料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

调查人: 李玉婕,李惟惠,陈艾嘉,彭秋颖,郑冰倩,唐芳亚 调查分工: 李玉婕(组长):负责福建漳州明清古街的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并拍摄照片,收集相关资料,分发问卷调查并总结所有问卷调查结果,做好自己负责地点的调查日志,实践后以自身实践经验整理出个人小结,并整理所有地点的资料与照片制作成ppt,填写实践报告手册。

李惟惠(组员):负责广东佛山祖庙的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并拍摄照片,收集相关资料,分发问卷调查并整理结果。并把自己负责地点的所有资料与照片整理后给组长,做好自己负责地点的调查日志,实践后以自身实践经验整理出个人小结。

陈艾嘉(组员):负责湖南怀化芷江受降纪念坊的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并拍摄照片,收集相关资料,分发问卷调查并整理结果。并把自己负责地点的所有资料与照片整理后给组长,做好自己负责

2

福建江夏学院2012年社会实践报告

地点的调查日志,实践后以自身实践经验整理出个人小结。 彭秋颖(组员):负责福建永泰联奎公园的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并拍摄照片,收集相关资料,分发问卷调查并整理结果。并把自己负责地点的所有资料与照片整理后给组长,做好自己负责地点的调查日志,实践后以自身实践经验整理出个人小结。

唐芳亚(组员):负责贵州开阳烈士陵园的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并拍摄照片,收集相关资料,分发问卷调查并整理结果。并把自己负责地点的所有资料与照片整理后给组长,做好自己负责地点的调查日志,实践后以自身实践经验整理出个人小结。

郑冰倩(组员):负责福建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的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并拍摄照片,收集相关资料,分发问卷调查并整理结果。并把自己负责地点的所有资料与照片整理后给组长,做好自己负责地点的调查日志,实践后以自身实践经验整理出个人小结。

一、 前言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及作用发挥又是怎样的呢?对身处于福建,湖南,广东,贵州这几个有着许多文化遗产的省市的我们而言,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和作用发挥有着极大的社会责任感与热忱。我们于2016年7月7日展开实践研究,并将调查地点选定在了各组员的家乡福建福州林则徐纪念馆,永泰联奎公园,漳州明清古街,湖南怀化芷江受降纪念坊,广东佛山祖庙,贵州开阳烈士陵园这几处文化遗产进行调查。通过实地到调查地点走访调查,亲身感受文化遗产的历史底蕴及其保护现状,建设情况与作用发挥。也通过调查相关历史文献的资料,查阅相关书籍,并设计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与研究文化遗产现今的保护现状,建设前景与作用发挥。

二 、主体

(一)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了解程度

3

福建江夏学院2012年社会实践报告

概念了解程度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非常不了解 对于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概念的了解程度的问题,通过我们的调查

后:42℅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概念只是一般了解,24℅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概念不太了解,16%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概念比较了解,14%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概念非常不了解,4%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概念非常了解。从上面的比例,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概念大部分是处于一般了解或是不太了解的程度,体现了我们身边对于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了解的并不多,了解程度并不高。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物质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

4

福建江夏学院2012年社会实践报告

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我们的调查表明:

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保护效果的评价非常好比较好一般较差

根据图表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实际保护效果的评价,43℅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实际保护效果认为比较好,34℅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实际保护效果认为一般,12%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实际保护效果认为非常好,11%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实际保护效果较差。从上面的比例,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实际保护效果是比较好的,体现了现今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较高,政府与相关人员重视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给予相关的措施对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进行保护与维修工作。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0888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