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的“有
限的范围”是指(D )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153、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D )
A.唯物主义的 B.唯心主义的 C.形而上学的 D.相对主义的
154、“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B.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155、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C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质量互变规律
C.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规律
15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古训的哲学方法论意义是指( D )
A.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B.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同“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C.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D.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157、“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D )
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158、清代赵冀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
百年。”这首诗启发我们( A )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159、“和而不同,同则不和”,这种对和谐的看法表明( C )
A.和谐与矛盾是排斥的 B.和谐和矛盾是同一的 C.和谐包含着矛盾 D.有矛盾就没有和谐
160、《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于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打败赵军;
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却造成不同的结果。这说明( B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161、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
理是(D )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16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
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B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
163、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C )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16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D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便于打印版)(1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