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子路拯溺 (孔子态度:赞)
2、故事:子贡赎人 (孔子态度:愤)
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
同样是善举,
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
为什么?
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
(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
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④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
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
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
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
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
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⑤应以人为本,以虚名为轻
⑥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
(3)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③不应人云亦云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②好人应得好报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
四、写作 五步成文
【例文】
1、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引)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提、析)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资格考试认证材料作文1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