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不成,低不就”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心理问题。张大凯认为,除学校不断更新理念之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很重要。许多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潜意识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误区,导致少数毕业生好高骛远,挑肥拣瘦,不愿到基层工作,不愿到外地工作。毕业生的就业教育还需加强。还有毕业生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条件;个别毕业生签约不慎重,有悔约现象;少数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实践是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的最佳方式。”该学院在日常教学和各项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业模拟训练,加强综合素质培养。还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和职业资格认证,将短期培训与在学生中大力推行“双证书”制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创业小故事
就业高压下,不少大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创业的路径。
雅安市内两所高校,在校内外创业的大学生已不少见。他们带着自己的科技知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据悉,川农大就有一个学生组织的创业就业协会,该协会目前已经有70多名会员,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为不少同学的创业道路推波助澜。协会负责人蔡小林告诉记者,协会有一个“创业沙龙”,每次聚会都会组织创业爱好者提出自己对创业的看法,邀请成功的创业团队代表介绍创业经验,相互交流碰撞,增强信心,点燃激情。
A 校内 承包报亭当起“老板” 招募同学当“小工”
“刚到的 测量学 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 复习资料,你需要什么?”25日,川农大校园一处报亭里,一男生正热情招呼客人。报亭内两台打字复印机不停忙碌,复印各种学习资料。柜台上,还摆着一些打字学习用具。
“我不是老板,我只是个打工的。”报亭里的同学谢江告诉记者,经营这个报亭的老板也是该校学生。 说话间,两个瘦小的女生骑着自行车,载着刚搜集好的复习资料停在报亭旁。来者之一川农07级林学院的学生杨紫珩,就是报亭的老板之一。
从去年开始,学校为多给学生实践机会,将校内报亭出租给学生经营。刚进学校时,杨紫珩曾在报亭内勤工俭学。今年,报亭重新招租,她和其他三位要好的同学打定主意租下报亭,有了一方创业天地。 “很正规的招投标,我们费了很大工夫才拿到手。”杨紫珩形容她们的事业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通过激烈的招投标,成功拿到报亭经营权后,他们和学校签订了正式租赁合同。开始“做生意”。几个合伙人还学着电视里的情节签订了“股份制”君子协议,包括分工细则、分红制度等,并严格按协议执行。 大家向父母借了启动资金,交了租金,购买了设备,还在学校里招募了7名“小工”。
“我们每天趁空闲的时候来看店,一个月能挣一两百元。”谢江告诉记者,他每月勤工俭学解决一部分生活费用,还能给自己一个锻炼机会。
而杨紫珩等“老板”每月不拿工资,靠年底分红。记者问到收入如何时,杨紫珩含蓄回应“商业秘密,不便透露”。
“起初,父母不同意,怕影响学习。我认为能学到更多。”杨紫珩说,她和合伙伙伴都一致认为,不让自己走出校园时像个无头苍蝇,在校园里起步开始实践锻炼,学会与人交往,对将来立足社会很有帮助。 报亭复印的生意有淡季和旺季,有时候遇到生意清淡,连员工的工资也要几位“股东”四处筹借。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乐在其中,为自己守住一个实在的“练兵”之地。
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就业途径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给自己一份职业规划 给人生一个明确指引(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