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考”丛书 物理二轮复习
- 1 - 参 考 答 案
专题一 直线运动
【基础整合】
要点回顾:
2. Δx =aT 2 ,(m--n ) aT 2 2
0t v v + ,t x 基础自测:
1. D
2. B
3. D
4. 解析: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到达A 的速度为v 0,通过AB 段和BC 段所用的时间为t ,则有:
2012
1at t v l += ① 202122at t v l l +=+ ②
联立①②式得
212at l l =- ③
t v l l 02123=- ④
设O 与A 的距离为l ,则有:a
v l 220= ⑤ 联立③④⑤式得:)
(8)3(122
21l l l l l --= 【考点突破】
例题1. 解析:根据“传送带上有黑色痕迹”可知,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煤块的加速度a 小于传送带的加速度a 0。根据牛顿定律,可得a =μg
设经历时间t ,传送带由静止开始加速到速度等于v 0,煤块则由静止加速到v ,有 v 0=a 0t v =at
由于a
再经过时间t ',煤块的速度由v 增加到v 0,有 v 0 =v +at '
此后,煤块与传送带运动速度相同,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不再产生新的痕迹。 设在煤块的速度从0增加到v 0的整个过程中,传送带和煤块移动的距离分别为s 0和s ,有 s 0=12 a 0t 2+v 0t ' s =v 022a
传送带上留下的黑色痕迹的长度 l =s 0-s 由以上各式得 l =v 02(a 0-μg)2μa 0g
教师提醒:注意过程的分析,正确理解“痕迹长度”的含义,才能得到正确的解答。而在相对运动的问题中,“速度相等”是一个重要的隐含条件和解题突破口。
迁移应用1:⑴ a =3m/s 2 ⑵ 6.5 m
“赢在高考”丛书 物理二轮复习 - 2 - 例题2. 解析:设A 车的速度为v A ,B 车加速行驶时间为t ,两车在t 0时相遇。则有
0t v s A A = ①
))((2
102t t at v at t v s B B B -+++= ② 式中,t 0 =12s ,s A 、s B 分别为 A 、B 两车相遇前行驶的路程。依题意有
s s s B A += ③
式中 s =84 m 。由①②③式得
[]0)(22002=--+-a
s t v v t t t A B 代入题给数据 v A =20m/s ,v B =4m/s ,a =2m/s 2,有
0108242=+-t t
解得:t 1=6 s ,t 2=18 s
t 2=18s 不合题意,舍去。因此,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 6 s 。
教师提醒:追及与相遇问题涉及的研究对象通常是两个物体,所谓“追上”或“相遇”即两物体“同时”出现在“同一位置”,要正确画出运动示意图,从而建立正确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速度相等”是一个重要的临界条件,通常是分析这类问题的入手点和突破点。 迁移应用2:(1)1072m (2)120s
例题3.解析:(1)儿童下落过程,由运动学公式得:2012h gt =
① 管理人员奔跑的时间 0t t ≤ ② 对管理人员奔跑过程,由运动学公式得:S vt =
③ 由①②③并代入得:6/v m s ≥
即管理人员至少用6/m s 的平均速度跑到楼底。
(2)假设管理人员先做匀加速接着匀减速奔跑到楼底,奔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0v ,由运动学公式得002v v += ,得s m v s m v v m /9/1220=>==
故管理人员应先加速到9/m v m s =,再匀速,最后匀减速奔跑到楼底。
设匀加速、匀速、匀减速过程时间段分别为1t 、2t 、3t ,位移分别为1S 、2S 、3S 由运动学公式得21112
S at = ④ 23312
S at = ⑤ 22m S v t = ⑥
13m v at at == ⑦
又1230t t t t ++≤
⑧ 123S S S S ++= ⑨
“赢在高考”丛书 物理二轮复习 - 3 - 由④⑤⑥⑦⑧⑨并代入数据得:2
9/a m s ≥
教师提醒:本例是一道实际应用物理问题。求解的关键是建立运动学模型,要会分析管理人员的各个运动过程,并能用速度与最大速度的值进行比较确定管理人员的运动状态,从而分步运用匀变速规律列方程求解。
迁移应用3.(1)1s (2)102m
例题4. 解析:(1)设最大速度为v m,,则
加速阶段:t 1=1a v m , x 1=1
2a v m 减速阶段:t 3=2a v m , x 3=22a v m 匀速阶段:t 2= t -t 1-t 3 , x 2= v m t 2
且 x 1+ x 2+ x 3= x
其中 a 1=1.6m/s 2,a 2=6.4m/s 2,t=130s ,x=1600m
解得 v m =12.8m/s (另一个解舍去)
(2)作速度图像如图,路程不变,则图像包围的面积不变,利用图像分析可知,加速后立
即减速而无匀速过程时所用时间最短。 则:t min =2
'1'a v a v m m + , x =2
2'12'22a v a v m m + 其中 a 1=1.6m/s 2,a 2=6.4m/s 2, x=1600m
解得:t min =50s
教师提醒:对于多阶段运动过程的分析与处理,图像法是常用的方法。运动图像的复习,首先应掌握各种运动图像的意义,然后才可能主动地利用图像分析、解决问题.
迁移应用4.(1)v -s 图象是满足动能定理的一条抛物线 (2)v 0=75km/h
【仿真训练】
1. B
2. B
3. C
4. B
5. C
6. ABC
7. ABD
8. BC
9. BC
10.(1)t =2s (2) 0.5
11.(1)36m (2)图略。0~4s ,F 1=600N ;4~10s ,F 2=500N ;10~12s ,F 3=400N .(3) 10s
12. (1) 0.5m (2) 2s
13. 解析:不正确。
在两质点相遇之前,它们之间的距离Δs 也可能不断减小,直至Δs =0(相遇),而不存在先变小后变大的情况,这完全取决于两质点之间的初始距离s 与v 0、a 之间的大小关系
由 s =v 0t -221at 可解得:a as v v t 22
00-±= v/ms -1 V m ’ o a 1 a 2 t min 130 t/s
“赢在高考”丛书 物理二轮复习
- 4 - 可见,若v 0
2
=2as 即a v s 220= 则a v t 0= 当t ≤a
v 0时,甲乙之间的距离始终在减小,直至相遇,(最小距离Δ s =0),不会出现Δs 最小的情况。 当v 0<2as ,即s >a v 220时,甲与乙不可能相遇,在t
v 0时,两质点距离会出现先变小后变大的情况,当t =a
v 0时,两质点之间的距离最近:Δs min =s -a v 220
专题二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
【基础整合】
要点回顾:
1.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不一定;μN ;
2.221r
Q Q k
;Eq ;相同;相反; 3.qvB ;左手定则; 5.加速度; 基础自测:
1. C
2. B
3. BC
4. 解析:(1)以刷子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设向上推力为F ,滑动摩擦力为F f ,天花板对刷子的弹力为F 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g )cos530-μ(F -mg )sin53°=ma
代入数据,得 a =2m/s 2
(2)由运动学公式,得 L =12 at 2 代入数据,得 t =2s
【考点突破】
例题1.解析:(1)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
kx +f 1+f 2cos45°-N sin45°= 0 ①
F -N cos45°-f 2sin45° = 0 ②
f 1=μF ③
f 2=μN ④
由①、②、③、④式得正压力的大小: 200221245cos 245sin )1(μμμμ--=--=kx kx N
(2)令N 趋向于∞,则有
0212=--μμ ,解得414.0=μ 教师提醒:处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1)弄清平衡状态(a =0),(2)巧选研究对
θ
“赢在高考”丛书 物理二轮复习 - 5 - 象,(3)作好受力分析图(正确的受力分析),(4)建立平衡方程,(5)求解或讨论。 迁移应用1.解析:(1)以滑板和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所示,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可得
cos N F mg θ=
① sin N F F θ= ②
由①、②联立,得 F =810N
(2)/cos N F mg =θ 且 2N F kv =得5cos mg v k ==θ
m/s (3)水平牵引力的功率 P =Fv=4050 W
例题2. 解析:(1)由平衡条件可知A 受到的摩擦力f = F 库 =22
r
Q k (2)设A 、B 间距离为r ′,当加速度a = 0 时,2'2
4r Q k =μmg 得到mg
kQ r μ2'4= 由题可知A 、B 运动距离均为2 'r r s -= 故2
2r mg kQ s -=μ 教师提醒:处理复合场中的平衡问题,必须对各种场力的性质、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关键。
迁移应用2. C
例题3. C
教师提醒: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图解法、数学方程法等.而使用图解法时,应注意物体状态变化时,各个力的方向是如何变化的,以保证作图的正确性。 迁移应用3: IL
mg θsin 例题4.解析:令x 1表示未加F 时弹簧的压缩量,由胡克定律和牛顿定律可知
m A g sin θ=kx 1 ①
令x 2表示B 刚要离开C 时弹簧的伸长量,a 表示此时A 的加速度,由胡克定律和牛顿定律可知 kx 2=m B g sin θ ②
F -m A g sin θ-kx 2=m A a ③
由② ⑧ 式可得a =F -(m A +m B )gsinθm A
④ 由题意 d =x 1+x 2 ⑤
由①②⑤式可得d =(m A +m B )gsinθk
⑥ 教师提醒:弹簧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门问题,它可以与多个知识点组合而形成综合性问题。处理弹簧问题时,要注意对弹簧状态的分析,是压缩?还是拉伸?对关联物体施加的是拉
“赢在高考”丛书 物理二轮复习 - 6 - 力还是推力?弹簧关联物体的位移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
迁移应用4. C
例题5.解析:(1)物块P 刚到达相互作用区时的速度
v 0=gt 0 (1)
物块P 进入相互作用后的加速度
a 1= (kmg-mg )/m=(k -1)g (2)
解(1)(2)得物块P 在相互作用区内的运动时间
t 1=v 0/a 1=0.04s (3)
物块P 从起始位置下落到刚好与B 不接触时的运动时间
t=t 0+t 1=2.04s (4)
(2)板B 在物块P 未进入作用区时的加速度
a B 1=μg (5)
速度的改变量Δv b 1 = a B 1t 0 =0.4m/s (6)
当物块P 进入作用区后的加速度
a B2 =μ(Mg+kmg)/M (7)
由(3)(7)得速度的改变量
Δv b2 = a B 2t 1=0.0488m/s (8)
所以:板B 在物块P 从起始位置下落到刚好与B 不接触时
由(6)(8)得:速度的改变量
Δv =Δv b 1+Δv b 2 =0.4488m/s (9)
(3)当物块P 的速度减到零后,又开始以加速度a 向上做加速运动,经历时间t 1,跑出相互作用区,在这段时间内,B 板减少的速度仍是Δv b 2;物块P 离开相互作用区后,做加速度为g 的减速运动,经历时间t 0,回到初始位置,在这段时间内,B 板减少的速度为Δv b 1,以后物块又从起始位置自由落下,重复以前的运动,B 板的速度再次不断减少.总结以上分析可知:每当物块P 完成一次从起始位置自由下落,进入相互作用区后又离开相互作用区,最后回到起始位置的过程中,B 板速度减少的总量为
Δv =2Δv b1+2Δv b2 =0.8978m/s (10)
设在物块P 第n 次回到起始位置,
n =v B 0/Δv =10/0.8978=11.11≈11次 (11)
教师提醒:已知受力求运动或已知运动求受力是动力学中的两类基本问题,处理这样的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题设所涉及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而加速度a 是联系受力和运动的桥梁,因而也是解题的突破口。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赢在高考(物理)全书答案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